沉住气1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的复兴是相联系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一直没有断过。中国的文化像血脉一样不断在流动,不断贯彻于中华民族生存生活始终。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是中国民族的灵魂所在。除了五千年来延续不断,能够生生不息之外,中华文化也是团结各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国疆域辽阔,有五十六个民族,也有不同宗教信仰,如新疆很多人信仰伊斯兰教,西藏是藏传佛教,云南也有信小乘佛教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但中国又是各民族团结的统一国家。这在国外很多人看来,觉得很不可理解。因为苏联解体以后,他们不同的民族、宗教就分成了很多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就是因为宗教信仰不一样,一个是印度教,一个伊斯兰教,后来就分裂了,两国还经常有矛盾冲突。那么,是什么力量把各民族凝聚起来,使他们不分裂?这种力量就是中华文化。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宗教信仰,都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文化。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的和合。比如我们经常讲炎黄子孙,炎、黄过去是两个部落。从源头来看,中国文化本来是北狄文化、西戎文化、东夷文化、南越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本来就是多元融合的文化。正因为内在包涵了多元文化,所以有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各个民族文化都有共同的基因在里面,所以大家都能够认同中华文化。这个在其他国家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中国是做到了。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血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从这两方面来看,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根,是灵魂,是精神家园。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对当前世界的问题也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认为以下几点传统智慧,对解决现代中国和世界的问题最有意义。第一,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这已经写进联合国宪章了。我不愿意做的,我也不强加给别人。譬如我不希望战争,也不把战争强加给别人。这个原则体现了推己及人的爱,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当前国内、国际的一些冲突,一些矛盾,一些战争都是不应该发生的,都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则来解决。例如美国不希望自己国内发生动乱、战争,但是它却在国外挑起动乱、战争,便是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则。当然,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不一样。西方文化是一元文化,从古希腊到费尔巴哈,都是要追求现象世界背后的“第一性”。西方人大都信奉一元论,比如上帝创造了万物,违反上帝都是不对的。一元论下二元是对立的,如民主和专制。西方总认为他们的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最好的,想推向世界,把它普世化,却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就容易出问题。第二,以和为贵。人类能够繁衍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如果一个国家打仗、动乱的话,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受到破坏,哪里还能够发展?中国从西周以来,就讲“协和万邦”。当时有很多诸侯国,以现代眼光来看就是国际社会。“五经”中不管《周礼》也好,《诗经》也好,《周易》也好,都非常强调“和”。孔子讲“和而不同”,有不同的意见没关系,我们可以求同存异,还可以求同化异,通过沟通把不同的意见化掉。《国语·郑语》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中国文化讲究和合,和实生物,不同的因素、元素和合起来才能产生万物,才能够导致多元文化的融合;“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尊重他者。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怎么样能够做到和谐?关键就是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例如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上,强调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我们古人讲尊重万物,敬畏自然。然而西方思想却是要利用万物,征服自然。这一思想和斗争观点也是一致的。我们过去讲“人定胜天”,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这是非常错误的、有害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过于注重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结果现在尝到苦头了。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我心目中的孔子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我心目中的孔子在孔子墓前,凝视着那荒草掩盖下的巨大土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毁也罢,誉也罢,风风雨雨,他都默默无言地独自承受。他不会再爆发,也不会灭亡,只是在那里、在世人的毁誉中,把血肉变成了白骨,但谁都不会无视他思想的存在。坚强如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个人的苦难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功利霸道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施行他的主张,他就那样孤独而倔强地坚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毫不绝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大道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宽厚如他。在一个秩序混乱的泱泱大国里,他的思想维系了一种最起码的社会和人性的平衡。他历来主张政教分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绝不把希望寄托在毫无根据的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作为“为政”的起点和终点;“以直报怨”,以此张扬生命的尊严,决不隐匿自己的不满和仇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那里,没有阶级、没有等级,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兼容博大如他。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信我者得富贵,不信我者入地狱的话。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就如同一个坦诚长者,把爱推己及人乃至整个世界,他的弟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今日,极端利己主义的膨胀带来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自私、焦虑、仇恨如同瘟疫威胁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一个呼唤安全、责任和道义的世纪里,孔子的思想便更加显得光辉灿烂,面对战争和恐怖,孔子所说的“和为贵”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这一著名口号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五四”那批代表人物都是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就开始了一种过激主义的“左”的倾向,似乎解放以后严重泛滥的“左”倾思潮,以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都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这使我有些不解。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外历史上多次启蒙运动采取尊古、复古的形式有所不同,是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的。因为从旧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不仅很难找到改革的基点或旗号,而且日益显示严重的障碍。而选定“孔家店”这个突破口,无疑有利于冲破旧的以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然而,另一方面,那些代表人物并不是“全盘反传统”的,从胡适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孔子和朱熹都怀有敬意。又如当时对旧文化作激烈批判的另一位人物钱玄同,他曾一度主张废除汉字,但他在坚决反对学术、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时,又十分向往中国古人所幻想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阔而自由的世界。对于孔子本人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主要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利用儒家经典来箝制人的思想与个性。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个性解放。“五四”运动并没有造成什么“文化断裂”或“思想危机”,而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至于解放后一度愈演愈烈的“左”倾思潮,最后导致“十年动乱”的发生,恰恰表现为文化专制主义,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相背离的,而且另有国际国内的社会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