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6

mentha195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高中历史小论文800字数量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orrent_100

已采纳
苏秦,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现在,早已没有了“纵横家”这一说,但我始终为这个词着迷,就像古希腊时的雄辩家一样,他们的演说辞藻华丽,气势如虹,排比、比喻、夸张信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如果能听一听他们的演说,一定是精彩绝伦、字字珠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对苏秦这个人感兴趣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苏秦的舌头。不知道“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说法是不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但这个部位绝对是苏秦最重视的器官,对于他来说,嘴最大的功能不是吃饭,而是说话。中原六国,也就是战国七雄中的七分之六的国家首脑,都被他说得心服口服,纷纷抛开原先的恩怨,组成了庞大的统一战线来对付秦人。而苏秦则当上了这战国时期联合国的秘书长,其实,按道理来说应该比联合国秘书长还要大,因为他担任了六国国相,想想吧,六个国家的事务都由他过问,从古到今,放眼全球,哪个人有如此政绩?这统统都是那张嘴的功劳啊。 二是苏秦的脑袋。对于苏秦来说,把黑说成白,把是说成非,把牛说成马,把东施说成西施,这些根本就是小儿科。他能把六个国王,外加六个智囊团,说得跟着他滴溜溜的转,对于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掌故知识、临场反应速度、说话气势和措辞方法、事前情报工作等等,都有超级严格的要求。这本是一个团队的任务,放到如今,这就是一项成千上万人协作也未必能完成的工作,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苏秦一个人就办到了,简直比《谍中谍》还要要精彩百倍。可想而知,这需要一颗多么聪明的脑袋啊,我真的怀疑这颗脑袋的构造和常人不同。就这样一个臭老九,握住了六个国家的大印,挥臂一呼,六国皆应,搞得强秦二十年不敢用兵。虽然我不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但这的的确确是苏秦一个人的功劳啊! 三是苏秦与张仪的关系。一开始,他们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同学,按入师门的先后顺序,苏秦的辈分稍大一点,张仪要称他为师兄。当苏秦在六国混得像模像样时,这种关系还没多大变化,真要说改变,就是苏秦的官当得大一点,政治地位不同而已。但当张仪投奔了秦国之后,这种关系就变得奇妙非常了。按道理来说,秦与六国敌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张与苏一定是敌非友,况且是苏秦冷落了投奔自己的张仪才使得张发誓雪恨才来到秦国的。但没想到的是,张仪的一举一动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他为秦国效力正是苏秦计划的一部分,当初也是他故意冷落师弟,将张气到了秦国。为的是让张仪拖住秦国,好让六国有壮大的时间,再则是让张的“连横”策略刺激秦国的军国主义,从而时时提醒六国存在的危险,有了强大敌人的联合国便不会轻易解散。此时,苏秦和张仪到底是敌是友已经说不清楚,或者说,张仪稀里糊涂的做了苏秦的盟友。不过后来,张仪知道了真相,对苏秦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的做起了卧底,两哥们从此站到了同一边。 恐怕苏秦这样掌控七国十几年的人物,只能出在战国;一人身兼六相的奇事也只能出在战国;为了保证自己策略的实施而去壮大敌人的思路更是只能出在战国。他是纵横家,也是阴谋家,但历史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让“连横”打败了“合纵”。不过那时,苏秦已亡,不知在天堂(或者是地狱)的他会作何感想呢?

高中历史小论文800字数量

282 评论(10)

xulifan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统治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后执政和孝文帝执政两个时期的改革,其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改革的目的在于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使北魏政权摆脱危机。从公元471-499年为改革前期。前期主要以建新制为重点。内容主要是:一、制定官吏俸禄制以班俸制代替断禄制,整顿吏治。这就使得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二、推行均田制。此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三、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政治体制得以完善,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从公元490-499年主要是在孝文帝主持下的以汉化为重点的后期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一、迁都洛阳。为了便于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二、移风易俗,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禁止用鲜卑语,改说汉话;第三,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不仅如此,在改革中,他还以身作则,将皇族改为元姓,自己改名为元宏,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人为妻。孝文帝这些汉化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正是由于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再加上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并且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全面配套,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并且较为成功,影响深远。总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鲜卑祖作为一个民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已经和汉族融为一体,共同为伟大祖国的繁荣与复兴作贡献。
12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