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子娜
1篇sci论文相当于3篇eiSCI期刊有不同的分区,共分为四个区,每个区的刊物影响因子都是不同的,刊物的价值和办刊水平也是不同的,国内核心期刊共有七大类,每一类也是不同的,适用于不同的作者,单从SCI期刊来说,我们都会认为一区期刊一定比二区期刊好,二区期刊一定比三区期刊好,其实也不一定,SCI期刊与核心期刊相比也是如此,对于不同的作者来说,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用途。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科学引文分析法,就是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影响因子IF=前两年文章引用数/前两年文章收录数,被引用频次越高,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则该期刊影响越大,权威越高。当然IF分越高发表难度越高,权威越高。发SCI论文现在是很多单位,尤其是科研所和高校、医院等单位在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一般本科生不具备这种能力水平发,有但是少见。论文发表一般是研究生必做的,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规定级别的论文,如果是985院校,要求更高,更难发表。程序一般是进课题组,阅读相关文献200篇,基本了解领域背景,学习初级、中级、高级仪器,因为必须有实验,学习仪器是必备的。开始实验,同时进一步阅读文献,结合一段时间的实验数据和文献基础,熟悉自己的方向,初步建立自己的第一个方向。然后实验,凑数据,建系统。拿到数据就好像建房子配好了材料,就找师傅来帮忙了,一般是找导师改排图,补充数据,反复画图、数据优化。后期就是把各个板块串联、修补了,当然这里面可以找导师,找师兄师姐帮忙,因为同一个方向的,他们比较有经验,非常助攻。最后就是定稿、投稿,未送审、送审,反馈意见、修改、拒稿、接收,最后校稿上线。 
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16。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示引用率颇高。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每年度JCR统计出来的数据,每年度6月底至7月中更新一次。影响因子是表明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前两年所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当年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