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维尼16
(一)主题的写法经济学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经济学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经济学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二)题目的写法经济学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梅乐、卡彭特、沃尔夫的新闻观”就比“三个美国作家的新闻观研究”更专业更准确。(三)摘要的写法经济学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通过阅读经济学论文摘要,读者应该能够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因此摘要的写法应力求精确简明。论文摘要切忌写成全文的提纲,尤其要避免“第1章……;第2章……;……”这样的或类似的陈述方式。(四)引言的写法一篇经济学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经济学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一、酝酿Idea。从课堂出发,由老师列出的Reading Assignment读起,并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寻找思路。二、文献综述。根据最初的思路,提取关键词,并进一步收集更具针对性的文献资料,再对思路加以调整并最终确定可行与适合的研究问题(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时候就可以着手写文献综述了,记住要学会辨识经典文献并深入阅读,尤其是其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建立。(51due提醒,研究问题贵在精尖细,且不要假大空,因为越是信心满满什么都要涵盖的论文往往最后的结果越差。)三、理论架构。在阅读文献时,那些涉及到的经济学理论以及概念,都要深入去了解,而不能简单地用维基百科,我们应该把这些理论和自己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是正确的理论架构。四、实证模型。目前学术界对于计量模型还是很看重的,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用计量模型得出结果是最快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一般来说,到了这个步骤,我们就需要搜集数据并整理信息、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了。而在做实证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和数据的选取,比如GDP数据该用PPP adjustment吗?控制变量选择是否合适?是否该加log变量级等等。五、结果分析。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模型的解释度不高或结果不显著,甚至结论与预期相反时,应该回头检查自己的模型,并回顾参考文献的模型。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么就要重新修改;如果确认结果无误,那就要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了(客观因素,不可控因素等)。六、总结成文。到了这一步,我们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逻辑、条理以及行文规范。对于留学生来说,规范是体现科研素养的首要条件。
1经济学必看书籍 个人推荐的阅读书目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亚当斯密 1890年 《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马歇尔 1848年 《经济学》(上下册) 萨缪尔森 《西方世界的兴起》 这几本书是学习经济学金融学应阅读的书目,但只有在大的图书馆才借阅得到。 对你了解经济学会有一定的帮助。 2金融学必看书籍 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与信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 《货币信用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 《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北京市首届 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财政学会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 《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国家教委审定全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教材”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货币银行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教育部国家级重点教材”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同时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五本教材之一。 专著: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和货币流通》中国财经出版社1964 《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5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9月 主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黄金》中国财经出版社1965 主要论文: 《黄达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收1985年以前主要论文)、《黄达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收1952~1998论文及短文) 其中:《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问题》,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相互配合中的接合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 《黄达文集》(1952~199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主持科研课题: ⑴ 国家“七五”重点课题《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成果为《货币供求问题研究系列专著·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93 作者:邓乐平;周慕冰;王松奇;尚 明、吴晓灵、罗兰波;王庆彬、周升业 ⑵ “八五”延期项目《资金宏观配置问题的研究》。最终成果为《中国资金宏观配置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5月,作者:李鹰。 ⑶《关于我国部门经济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社科基金布置的项目 1995年6月完成研究报告,社科基金印刷,写作主力:杨瑞龙 ⑷《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3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申报 博士点项目: 《货币供给的宏观调控》(1985):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项目执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储蓄向投资转换机制的重构》 1993-1995 成果:陈雨露博士论文《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外部储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