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5

泰立新能源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初一上册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izhuang1

已采纳
不吧~~~初中还有论文不懂耶~~~~~·!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初一上册

188 评论(12)

田爽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智慧。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使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指导内化为学生智慧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谈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渠道来发展学生智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表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还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其智慧的发展需要介入教师的媒介而产生。但是教师并非能直接规定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用自身的力量把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达到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在处理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表现出较灵活的思维、较开阔的思路、较好的数学素养等,这样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无疑是很有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启迪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举措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乃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
348 评论(12)

leimao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习总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232 评论(15)

ypzej544

数学论文 两个月的漫长暑假,提供了我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在这两个月的假期中,我解决了许多我所不懂的问题。 牛吃草问题一直以来我都对其十分畏惧,今天我就要解决它。 决牛吃草问题常用到四个基本公式,分别是∶ (1)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2)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3)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4)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光有公式还不行,得实际练习一下才能将其掌握。有一个灌溉用的中转水池,一直开着进水管往里灌水,一段时间后,用2台抽水机排水,则用40分钟能排完;如果用4台同样的抽水机排水,则用16分钟排完。问如果计划用10分钟将水排完,需要多少台抽水机?我们可以设未知数来解决这个问题。设原有水为Z,每分钟进水为x,每台抽水机每分钟抽水为y,若10分钟排完需?台抽水机。我们根据原有水+进的水=排出的水,可列以下方程:Z + 40x = 2y *40 (1) z + 16x = 4y * 16(2) z + 10x=?y*10(3)化简(1)(2)可得:80y = z + 40x(4) 64y = z + 16x (5)两方程相减可得y = 3/2x 将 y = 3/2x 带入方程(4)中可得z = 80x 再将y = 3/2x 和 z = 80x 带入(3)中得90x = ?15求得?= 6从而需要6台抽水机。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想熟练掌握牛吃草问题还得多练。一个假期的时间让我学到了很多。
267 评论(14)

structure99

辉煌的勾股定理 我们以教材中介绍的勾股定理内容为基础,通过网络更进一步地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证明和应用,从生动的数学史料中了解到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在数学领域中形成了辉煌的数学文化,至少有二三十项数学成就,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勾股定理。首先,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最早的一部《周髀算经》。书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为勾股定理的形成作了准备。《周髀算经》中还有关于勾股定理更精彩的描述:“若求邪至日,以日下为勾,日变为设,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已涉及到了一般的勾股定理。用式子表示出:弦(邪至日)等于勾平方加股平方的和开平方。可见,我国独立发现了勾股定理。其次,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中,有效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本章教材一共介绍了三种证法,”让我们开阔眼界,并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利用勾股方园图证明勾股定理(P225,12题)是多么巧妙,是多么的简捷,“按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乘为中黄实,加差实,变成弦实。”用式子写出来即是:2ab+(b-a)2=c2即护+b2=c2。融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于一体,真可谓“独具匠心”。在我国古代,这是一种多么新奇多么美妙的数学方法啊!如今,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难题,等待着我们去攻充,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去摘下一颗颗数学明珠。通过这些生动数字史料的介绍,我们学习热情顿时高涨,都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和骄做!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这不但让我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我们从生动的史料中更深入理解了勾股定理。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研究勾股定理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还想到了我国古代的祖冲之,求得Л的近似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刘徽首创的割图术,秦九绍创“大衍求一术”,“杨辉三角”等及当今时代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等的巨大成就和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26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