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库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8

91118977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库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是李酸

已采纳
人们把这一系统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但这个“检测系统”还没正式应用,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便受到一些老师和学生的质疑,继而引发了一场争论。 据了解,“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范围涵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工具书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等。将任意一篇需要检测的文章,与比对资源库中的文献进行比对,原则上,只要检测文章与比对文献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检测系统在对论文进行检测之后,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相关依据。 雷同30%就算抄袭 据介绍,这个检测系统会将文献综述部分、正常引用部分自动剔除,剩余部分只要有10%相似,就将视为抄袭。 新疆农业大学学生处刘向辉老师说,推行检测就是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该检测系统刚刚引进,试行阶段会依照检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和方法来运行。 刘向辉解释:“这个‘10%’并不是国家教育部门或是什么权威机构制定的,而是学术界自发形成的,大家通用的一个标准。” 但据了解,一些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都将10%的标准调至30%。 “学校已经下发了试行‘检测系统’的相关通知,试行范围包括2009年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论文,此项工作由学校牵头负责。事先通知学生其实就是要对部分有造假动机的同学起到一个警示作用,可以有效预防造假。如果有人‘以身试法’,相信这个检测报告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新疆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帕力丹·吐尔逊表示,教育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专门下发了通知。 物理、化学等学科,只要其中有一种试验结果或是操作环节上一个很小的变化都能成为自己的学术观点。但是文科类的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可以说自己提出的观点都需要用前人的东西来佐证。所以这就要看这个系统具体怎样来操作了。如果单纯的用系统检测结果来判定‘真伪’是不科学的。新疆大学一名姓王的研究生丝毫不讳言自己论文与别人“雷同”的比例,而且他对这种“测谎仪”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表示怀疑。 白春海认为学校应将主要精力用于推进学术研究的创新上,而不是去防止抄袭、剽窃。“目前我正在准备论文,别人我不清楚,但是对我来说,即使超过30%,我也没有精力去刻意回避,我觉得重要的还是创新和进步。当然这个检测系统对造假的人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意义不大。” 为防止‘造假’专门制造了这个‘检测系统’其实是很可悲的。”白春海说,“这些其实应该纳入‘教育法’,国家给我们提供了上学的权利,学生就应该有不作弊造假的义务。还是应该多出台一些有建设性意见的东西,来鼓励人性善的一面。” :虽然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备受争议,但是自己想想在我们中国的学术氛围下,学术造假这么严重,我们国家应该退出相应的标准,没有制度的保障造假就会屡禁不止。现在有的大学知名教授造假,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学术造假是牵连到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彻底规范学术行为,让学术研究有章可循。在这方面可以学习一下外国的先进经验。还中国学术界一个和谐的学术氛围。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库

255 评论(10)

wangbinvet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实现了对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可供用户检测学位论文,并支持用户自建比对库。
339 评论(13)

xzr12

论文查重工具有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查重工具进行检测。对于学生来说,手头不太宽裕的话,建议可以使用格子达免费论文查重工具先进行初步检测,格子达整合了数千万篇期刊文献和论文资料,并可实时扫描数十亿网页内容,有海量的对比资源覆盖,检测准确度也是有一定保障的。多自查几次后,可再使用学校使用的数据库进行最后的检测。在论文写作中,通过适当地引用文献资料来阐述或者补充自己的内容是必要的,这样能使我们的文章内容显得更饱满。然而,如果你保留了源作品的精华思想,但却未注明引证的出处,那么无论你怎样彻底地改变源作品的内容或陈述,你都仍然是抄袭。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引用文献资料达到我们的目的呢? 一、使用了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就需要在正文里注明出处,并将其列在文章最后的文献列表里。 二、引用的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 三、引用适量的问题: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如某人写了一部法学专著,为使内容更充实、有趣、具有吸引力,便将他人专著中的案例引用于自己文中。作品完成以后计算为80万字,其中引自他人案例专著中的内容就占了50万字。这样引用他人作品,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四、引用作品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的利益。这里主要是指引用作品的风格、意图和表现手法,不能任意歪曲、篡改、割裂原作品。并必须在在作品中指明原作品作者的姓名以及原作品的名称。不能借引用为名达到剽窃和抄袭他人作品的目的,更不能借引用作品而擅自公开他人未发表的作品,从而侵犯作者的发表权。
29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