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6

coin000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760912798

已采纳
20世纪是核能从起步到发展的年代。在这100年的最后几十年里,人们完成了核能军转民的过程;也正是这段时间里,由于诸多人为因素引发的几场核事故把公众对核能的感情压抑在一个奇妙的空间里: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事实上,正因为普通公众对核能的一知半解,才导致了核能发展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尴尬境地。故而,对公众谈辐射防护,除了我们常说的物理学、生物学的内容外,还须考虑诸如政治、经济、伦理以及心理学等多种社会因素。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在其第60号出版物中就将辐射防护的主要目的归结为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的防护标准而不致过分地限制产生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公众的辐射防护,主要集中在天然照射和医疗照射两个方面。有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所受各种照射的年集体剂量中以天然本底照射所占比重最大。然而即使是这样,我国公民平均每人年累计天然照射剂量也仅为2mSv左右,连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剂量的1/10都不到,也不会产生什么辐射生物学效应,更何况这里面大多数人不从事采矿、隧道施工、航空航天等工作。天然照射除了来自上述非放射性工作外,主要就是由宇宙射线、由与宇宙射线作用而产生的宇生放射性核素如碳-14等、土壤中的原生放射性核素等产生,这一类照射基本来说是避无可避的。但是话说回来,人类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在还没有发现天然存在的放射性以前,我们还是这样过来了,也没有什么不妥的。类似碳-14这些核素,我们还把它们用作考古学中的年份鉴定,土壤中的一些铀、钍、镭、钾等,我们现在又不住在窑洞里了,讨论起来就显得不太实用。如果硬要说出个辐射防护的子丑寅卯来,就只剩下“回避”两个字,中国有句俗话:“惹不起我躲得起!”——少坐两次飞机、不要那么怀旧天天都要睡在窑洞里;或者看清标志,不要木头木脑地往有放射性物质存放的地方钻,对于天然照射的防护来说就可以OK了。不过反过来,谁又会有事没事地想着给自己找麻烦呢?所以一言以蔽之,对待天然照射,最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心理因素问题。除此以外,就剩下医疗照射了,虽然它并不被归纳为公众照射。但是如果说天然照射是公众所受辐射照射的最大来源,那么医疗照射则无疑是人们所受人工辐射的最大造就者了。在西方先进国家,核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来开展的,医院都会在这方面配备物理师。就此为例,1998年一份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放疗单位中,放疗与物理人员的比例是1:1;而在美国,该比例是2:1。曾经有个高校核物理学教授就发出过一句感叹:“中国得癌症采取放疗的人群中,一多半儿是被医生照死的!”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或多或少也反应了我国在医疗照射防护方面的一个盲点。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对医生的培养不大可能做到面面具备,更何况现今的医学分科日益精细化。所以,在可以做放疗的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物理师从辐射防护角度来说是很必要的。我国自1979年进口第一台CT机以来,作为这方面的医学诊断就愈发频繁。然而,即便排除一些不具备放疗资质的黑户单位不说,1998年的普查也显示:各单位二手机的比例高达6%。CT产生的照射较大,且每次检查的平均有效剂量约在1~10mSv之间,是常规X射线摄影的几倍到十几倍不等。而我国X射线诊断中透视比又比较高,90年代以后,该比例维持在20~35%之间。透视与摄影相比,受检者做一次透视所受到的剂量要高得多,美日等国在80年代初已不采用胸透法。对于医疗照射的防护问题,还是一点:做好回避,在不是特别需要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接受这样的照射;医疗照射不是吃饭,饭吃多了大不了撑一下,孕期妇女有事没事地常跑去做透视摄影,保不准孩子生下来就带有些遗传学变异。说个有切身体会的事,小的时候顽皮把手摔断了,同一个地方连续断了三次,运气够背!那时候做X射线拍片诊断基本上是家常便饭,医生什么也不说,直接叫把手放到仪器上,要坐正。事实上,现在学得多了,才知道当初玩得多么地抽象:正确的姿势其实应该是背侧对着仪器,把手反向伸到仪器上进行摄影,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受照面积。核电站的辐射防护就做得很好,有时候我们常感叹,做那么好的防护,一次胸透体检,全都赔进去了!另外像平时说到的电脑辐射、手机辐射以及电视机啊等什么的,说到头来比起上述提到的照射基本就可以忽略掉,你总不能一天24小时不眠不休地打电话看电视吧?且这类无线电设备的辐射主要集中在开机联网和信息交换中,只要不是频繁地开关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花费高额的代价去做辐射防护。其实,话说回来,国际上对公众照射的限值是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现如今在核工业发展的问题上都尽量做到公众参与,国际上核行业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指标都是在这样一个完全透明化的场合下拟制出来的。所以,在对待核工业发展与担忧自身受照的问题上,过分的追究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真失败啊,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稿子,本来想放在百科里的,可百科管理员说这些内容没什么实际用途,所以给我刷下来了。你拿去改改,应该有用的。你的要求在这里边都有所影射,开题报告你根据这个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论文

176 评论(9)

787493477

计算机的辐射知识 当你面对着计算机,操作自如,愉快的过着网上生活的时侯, 想过它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你的健康产 生不利吗? 当你在计算机前,每天一坐就是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后,它发出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你产生哪些伤害? 常年累月同计算机接触之中,您接受的辐射剂量不断积累增加,会不会同吸烟一样,日长年久之后,可能 突然出现无法补救的后果。低频、低强度电磁辐射对机体产生怎样的生物作用?怎样防止或减轻电磁辐射 伤害? 谨防电脑发出电磁辐射对您的伤害 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伤害吗?回答是肯定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现不孕症、脱发和白内障是雷达兵的职业病。从事射频作业人员,长有神经衰弱、性情急躁、易激动、脱发多汗、女性月经絮乱、性功能衰退、血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增加等不良效应,因此在近场区工作人员要穿着铜丝织物制成的防护服。高频高强度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伤害,已为众所周之的常识。低频低强度的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电脑及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也有伤害吗?也许您不能明却作出回答。下述信息将对认识这一问题给予您一些帮助。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就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专家对此研究结果和调查报告进行报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低频电磁波会导致人体患癌症、冠状动腺疾病、帕金森氏病和阿耳茨海默氏病。 日本电脑劳动与保健调查委员会1995年曾对250名怀孕的电脑操做人员进行调查,其中18人患妊娠中毒症,35人流产,97人出现死胎,发生率60%。湖北省对邮电储汇系统电脑操作员进行调查发现,接触期间怀孕8人10次,出现异常妊娠4人6次,发生率达60% 。上海等著名医院的专家发现两位妇女长期接触使用电脑,结果双双产下畸胎。无独有偶,大连妇幼保健医院出现4例孕妇产下青蛙畸形儿,她们都没有家属病史,夫妇都没有服药之嫌,但共同点是他们都是电脑使用者。世界卫生组织在有关电脑屏幕与工人健康问题的最新修正意见中指出孕妇每周使用20小时以上的计算机,其流产率增加80%,同时也增加畸形儿发生率。专家指出:发育中的胎儿特别是怀孕初期3个月,胎儿的器官正在形成期,电磁辐射将会引起胚胎死亡、器官发生畸形、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计算机操作人员血管病发病率高出非专业人员8倍。 今天,全球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它进入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各个领域,无孔不入、无处不有。不仅工厂、企业、商店、机关、学校、医院大量使用计算机,电脑还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家用电器。尤其是金融、邮电、证券、保险、交通管理等服务行业更是离不开计算机。亿万人使用电脑,长时间接触电脑的时代已经到来。电脑辐射是否影响人体健康?已为广大用户十分关切的问题。 电脑发出的电磁辐射虽然不太强,然而有些人上机每天长达几个小时,常年累月从不间断。如此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就不少。特别对妇女、少年儿童等一些敏感人群,尤其是怀有胎儿的孕妇,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发怎样的后果?上述信息足以促使人们担心忧虑和警惕。 电磁辐射是怎样影响人体健康的呢?其生物学作用机理是什么?电磁辐射通常以热效应,非热效应和刺激对机体产生生物作用。热效应已为大家所熟悉,人体是电介体,在高变电场作用下被反复极化,分子间碰撞和摩擦产生剧烈运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机体内还有电介质溶液(例如体液等),在电场作用下产生传导电流,形成不同程度的闭合回路,产生局部感应热流,导致发热。高频辐射特别是微波辐射产生的热效应更为明显。微波炉、 微波治疗仪等就是利用辐射能的热效应原理。发热过高和长时间接受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破坏,低频电磁辐射的热效应不明显。非热效应对脑细胞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长时间的暴露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絮乱。 实验显示,电磁场能使正常人的睡眠时间平均缩短20分钟。美国弗雷保心血管医学教授布斯一次研究结果,移动电话辐射使受试者的舒张压增高10-20毫米汞柱。斯坦福大学和北卡罗米州综合实验系统公司研究了四种移动电话,辐射对多种动物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可使动物的染色体受损。对DNA遗传因子产生影响,将导致细胞癌变。雏鸡、猫的大脑皮质,在低频调制的特高频、甚高频电磁波照射下,会有钙离子析出,钙离子是生物体内进行信息传递、免疫系统工作和细胞繁殖时不可缺少的物质。实验还发现低频电磁波会使动物松果体的褪黑色激素的分泌量发生变化,这种激素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褪黑激素减少时可以致使组织分子发生改变、导致退行性疾病发病。 刺激作用:当电磁波100KHz以下时,对人体的刺激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人体接触到暴露于电磁场下的非金属体时会受到电击。频率越低,电击程度越大;二是体内产生感应电流,当感应电流大于机体电流(脑点和心点等)时,就会引起神经系统、视觉系统细胞的兴奋,频率越低,兴奋程度越大。轻微刺激作用使人产生麻酥酥地感觉,刺激作用越大,会引起肌肉收缩,继而发生疼痛,心脏和呼吸器官兴奋,严重时会出现心室细微颤动,心肌持续收缩,最后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 综上所述可归结为:(1)电脑和家用电器的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伤害;(2)伤害作用对不同人群有差异,妇女、少年儿童、老年体弱者为敏感人群,特别对胎儿损害更大;(3)受害程度与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有关;(4)低频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和刺激为主要作用。(5)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和生命发育功能等产生影响。(6)尚待对分子生物及过程、细胞生物学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深入研究,进一步探明和揭示其作用机理。 如何对电脑及家用电脑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防护?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是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因为电磁辐射强度随着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值而下降。最好把电脑及家用电器不要集中在您常在的室内。例如:电脑、电视机和电冰箱、微波炉、不要放置在卧室内。专家建议,电脑使用者应于显示屏保持的距离不少于70厘米,于电脑两侧和后部保持的距离不少于120厘米。此外,减少与电脑等接触的时间,也是重要的。因为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是同辐射强度与辐照时间的乘积成正比。因此减少上机时间是必要的,这在实际中很难做到的。但是,很多人在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要实现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有困难。例如:有多台电脑的办公室,前后、左右距离不能保持要求的距离。还有些人,不允许减少上机上网的工作时间,每天操作3-4小时,而且连续不间断。在此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穿防护服,戴防护帽,以直接减少身体对辐射的吸收。 如何防止电脑辐射 使用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器前配备质量较好的防辐射屏。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等等。 对于生活紧张而忙碌的人群来说,抵御电脑辐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每天上午喝2至3杯的绿茶,吃一个橘子。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不但能合成视紫红质,还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因此,绿茶不但能消除电脑辐射的危害,还能保护和提高视力。如果不习惯喝绿茶,菊花茶同样也能起着抵抗电脑辐射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电脑辐射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少。首先,应尽可能购买新款的电脑,一般不要使用旧电脑,旧电脑的辐射一般较厉害,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操作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屏上安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以减轻辐射的危害,室内不要放置闲杂金属物品,以免形成电磁波的再次发射。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还要注意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离屏幕越近,人体所受的电磁辐射越大,因此较好的是距屏幕半米以外。 电脑使用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仙人掌除了可以攻击坏人,还有一项好处喔!据说在计算机桌前放置一仙人掌有助于减少辐射。 常用电脑的人会感到眼睛不适,视力下降,易有疲劳的感觉。常用电脑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吃一些对眼睛有益的食品,如鸡蛋、鱼类、鱼肝油、胡萝卜、菠菜、地瓜、南瓜、枸杞子、菊花、芝麻、萝卜、动物肝脏等。 多吃含钙质高的食品,如豆制品、骨头汤、鸡蛋、牛奶、瘦肉、虾等。 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等。 注意增强抵抗力:多吃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带、柑桔、大枣等。 吃一些抗辐射的食品:电脑虽然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但也应预防。饮茶能降低辐射的危害,茶叶中的脂多糖有抗辐射的作用。螺旋藻、沙棘油也具有抗辐射的作用。 另外,用完电脑应洗脸,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 电脑摆放位置很重要。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以能看清楚字为准,至少也要50厘米到75厘米的距离,这样可以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 注意室内通风:科学研究证实,电脑的荧屏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质。所以,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倘若没有,上网时尤其要注意通风
19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