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D四月天
学位论文造假处罚结果:对于学位申请人员论文作假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未获得学位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并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的学生,还将面临开除学籍的处分,如果是在职人员,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将通报其所在单位。除了学位申请人员学位论文作假将受到惩治外,对帮忙作假者,《办法》也做出了严厉处罚规定。学校或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与作假,则面临开除处分或解除聘任合同的处理。例如,《办法》规定:“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为此提醒广大考生:学位论文造假处罚结果严重,千万不可投机取巧。 
学术造假行为则大致包括3方面内容,即:在临床实验过程中忽略次要研究规则,过多借用同行的错误实验数据以及剽窃。 这些行为正“在雷达的监督下明目张胆地风行”,“健康伴侣”研究基金会的布赖恩·马丁森说。他跟他的同事在9日出版的《自然》期刊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 在被马丁森的研究描述为最严重的10个问题里,有不到2%的科学家承认对研究数据进行过造假、曾经剽窃过他人成果或者故意忽略临床实验中的重要规则。接近8%的人说自己只是忽略过临床实验中的非重要规则。 受调查者多从事生物医药研究 。 马丁森的调查总共回收了3247名科学家的调查问卷,其中大约有40%的人早在2002年就收到调查问卷了。问卷访问的全部都是享受美国国家卫生学会基金资助的美国科学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生物、医药或者社会科学的研究,另有一小部分致力于化学、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研究。 调查显示,将近13%参加调查的科学家们承认他们滥用了“别人”的错误研究数据,同时近16%的人说他们曾更改过实验计划、实验方法甚至研究结果。 学术造假两大原因 。 一些科学家辩解说自己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来自资金赞助方面的压力”。 马丁森认为,学术造假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科学家们承受着来自其他研究人员的压力;二是他们还必须承受来自赞助公司施加的压力。 但美国杜克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致力于生物医疗研究的副所长戴维·克莱顿说,他认为这两种理由未免有些冠冕堂皇,似乎想要说明学术造假是可以理解的行为。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行为会更加常见还是渐渐隐退。 马克·弗兰克尔是美国发展科学协会科学自由、责任和法律计划的负责人。他本人并没有参与这一调查,但他说调查的结果并没有过多地出乎他的意料。不过弗兰克尔认为这项调查仅仅涉及了科学家团队的一部分人,因此不能以偏概全,打击一片。对不起~我实在找不到
主要是根据查重率。也就是看抄袭的内容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超过30%就判定为抄袭,也就是判定为论文不合格。一般高校要求都是重复率必须低于30%,超过30%即为不合格。知网的论文查重系统在检测时,基本标准是,一句话内存在8个字或以上的字重复,或一个自然段内存在13个连续字符重复,即判定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