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xu
我国现在人口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的态势,现在比较平稳,印度已经超越我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但我国的人口基数仍然非常庞大 
我国人口形式不容乐观,年轻人的生育欲望非常低,去年一整年的人口增长数量只有几十万。
现阶段是我国人口总量由增到减转向,以及人口结构、分布和素质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一系列人口与经济社会“拐点”交织的联动改变构成。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的人口数据,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逼近零增长时代。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近5年的出生人口来看,我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专家计算2021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将创下新低,达到15左右。如何看待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未来我国人口数量会出现负增长吗?发钱补贴能提高我国生育率吗?我国人口进入零增长区间,比预期提前5年左右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近年来,人口数据发布都会引发关注,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明显。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指出,过去的多数人口预测中国出现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预计是在2027年以后,但根据目前的人口变化和新出生人口数据,中国人口零增长会比预期提前将近5年。对于我国生育水平的下降,许多专家都已经有心理预期。
又是一年毕业季,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年毕业生比2021年增加167万人,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从2022届高校毕业生调查来看,考研人数呈上升趋势,较上一年上升了57个百分点,选择企业就业的人数却呈下降趋势,这也从侧面突出了毕业生企业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找工作更卷更难。2022年中国1076万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急剧暴增,也将迎来最难就业季。从2021-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来看,毕业生企业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毕业生更倾向于考研、考公、考编等来提升自己的价值。2022届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占比为78%,较2021届增长57个百分点;选择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占比为21%,较2021届下降了21个百分点。2022届高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占比为57%,较2021届增长73个百分点;创业占25%,较2021届增长58个百分点;出国深造占07%,较2021届减少58个百分点;其他占12%,较2021届减少03个百分点。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一直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选择地,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城市。但近年来,随着新一线城市近年来迅速发展新兴行业逐步兴起,对人才需求量也求大大增加,也为毕业生迎来了新的选择。加上加上新一线城市针对以应届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才制定的优惠政策,购房优惠、落户、现金补贴等手段不拘一格,有效地吸引了高校毕业生的目光。从2022届中国毕业生城市青睐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天津依次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吸引力分别为4%、9%、31%,重庆、成都、西安、南京、武汉、深圳、广州依次挤进前十。我国建筑、电气、机械行业发展时间长、规模大,并且所属央企、国企数量多、工作相对稳定、环境较好、薪酬待遇相对较高,所以对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从2022届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行业方面来看,建筑、电气、机械行业受高校毕业生青睐行业排名前三,建筑/建材/工程行业以29%的简历申请量占比位列第一;电气/电力/水利行业排名第二,简历申请量占比为86%;机械/设备/重工位列第三,简历申请量占比为03%。从2022届中国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来看,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区间占比最大的是7K-9K,占比为3%;其次是5K-7K区间,占比为1%;9K-11K区间占3%;11K以上的薪酬区间占4%;3K-5K的区间占3K以下的区间占3%。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实际占比和2022届在本地区就业毕业生占比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强,2022届吸引8%的本科院校毕业生,9%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其次是珠三角地区,吸引21%的本科院校毕业生,40%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中国正从总量性人口红利时代转为结构性人才红利时代,早年依靠劳动力优势和出口优势支撑的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已逐渐过去,随着劳动力人数的下降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亟需以技术驱动发展,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才的发展密不可分。2022年我国公务员考试、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均创新高,反映出2022届毕业生对于未来就业市场前景的担忧,而在疫情背景下留学渠道受到极大影响,叠加部分出国留学学生的归国潮,未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国高校毕业生应该分析清自身优势,制定大致目标;确定职业理想,明确职业道;多做实习实践,提升技能阅历;了解职位要求,及时调整融入;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