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套路的议论文素材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1

孟洁198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套路的议论文素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tsonn

已采纳
如果一个学生不按套路答题,他会收到一张通红的试卷;如果一篇作文不按套路引用名言,它会得到极低的分数;如果一个学者不按套路研究呢?他会收到法院的传单,还是国家的赞扬?古时候,人们获得的信息极度匮乏。如果当地有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成功,人们便模仿他的风格处事,这是民风的起源之一。恐怕,也是套路的起源。但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如果人们都按照成功者的方式生活,又会发生什么呢?在集体无意识下,人们重复着相同的生活。他们像蝗虫一样出生,像蝗虫一样扩张,像蝗虫一样死亡,却自诩“高等生物”。胜利者将历史筛选成谎言,讽刺的是,他们最后也变成了被筛选的素材。人们为了推翻暴君而战斗,胜利之后自己却变成了暴君。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些“伟大”的套路。那个世界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不同之处在于:有的人,愿意向套路宣战,为这个世界的进步焚膏继晷。一篇惊世的《狂人日记》医治了四万万麻木的国人,唤醒了“旁观者”;一个骇俗的相对论,作文激起了人们对真理的渴望,对权威的信服;一本不朽的《物种起源》,粉碎了人们对教皇的盲从、对神创论的坚信。这都是人类与套路之争涌现出的伟大战士。他们用功绩回应了一句话并证明了它的错误:“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口不言”。有的人却说希特勒等独裁者也是独行自己的路,这难倒不能证明套路是正确的吗?但是,他们不在套路之中,他们在人类普世价值观与道德之外。真正伟大的人是另辟蹊径来帮助人类社会而不是惨绝人寰地摧毁它。当然我不否定套路里藏着前人的智慧。就我们学生而言,语文的套路可以代替长篇大论,数学的套路可以免去冗长的演算……但最重要的是,在套路背后一定要有独立的思维。听到即将实行的中考改革,我忍不住为这一举措拍案叫好,它将注重于考核学生在套路背后的真才实学。人类不能遗忘套路,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套路。因为,它有时是一条捷径,有时却是无可救药的错误。我们更应学会的是,在套路中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路,那样,你才能冲破禁锢找到出路。阅读全文

关于套路的议论文素材

251 评论(14)

狮子老虎吼吼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一、汉字汉字是从原始人用以记事的简单图画,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兼具音、形、意韵的独特文字。现存中国古代最早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初形。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的阶段。汉字结构“外圆内方“,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汉字有五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捺、折。二、饺子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相传为古代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的制作是包括:擀皮、备馅、包馅水煮三个步骤。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中国人接亲待客、逢年过节都有包饺子吃的习俗,寓意吉利。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更岁交子”吃饺子,更是欢度除夕、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内容。三、筷子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史记载用筷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古时称为箸,它看似简单,但却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拌、撮、戳、撕等多种功能。中国民间视筷子为吉祥之物,如婚俗中将筷子隐喻为快生贵子的祝福等。与使用刀叉以及手抓的方式不同,成双结对的筷子含有“和为贵“的意蕴。西方人赞誉筷子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四、中国功夫中国功夫即中国武术,是将技击寓于搏斗和套路运动之中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兼容了道家、释家的思想。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流派林立、拳种繁多,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后世所称十八般武艺,主要指:徒手拳艺,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器械功夫,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
151 评论(10)

LNG-DY

写作文的套路公式=兴趣+材料+写作技巧+个性=好作文。写作文具体技巧为:一、积累素材,学而致用不少的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多积累写作素材。二、细致观察,追求真实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实地写作,观察植物,观察竹子、树木、花草,有时在周末时间到野外参观,进行野外写作,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三、写作文结尾:1、简要评价或作结论:文章的最后几句概括全文内容,并进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观点。2、首尾照应句: 回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达到再次肯定或强调的效果。3、用反问句结尾:虽然形式是疑问句,但意义是肯定的,具有很明显的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10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