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btw
品牌竞争战略 品牌竞争战略:你了解你的竞争对手吗 孙子曰:“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商战中,认识自己,更要了解竞争对手,了解竞争敌手的目的就是要打败他。 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对手多如牛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人常说“自己看自己是看不出不同的,只有对照别人才能看出自己的不同”。现实要求企业时时刻刻了解并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领先的原因,发现竞争对手的弱势和不足并为己所用,制定自己独特的品牌主张,方为制胜之道。 建立品牌区隔,与竞争对手同台竞技 竞争对手太强大,不妨从侧面进攻,另立一个“山头”,与竞争对手共同站在“巅峰”上。 百事,新一代的选择 “假如可口可乐的工厂一把大火烧掉,全世界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定是银行争相给可口可乐贷款……”这是可口可乐人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可口可乐靠多年来历史的沉积形成了强大的第一品牌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牢牢地占据着碳酸饮料市场。 百事可乐可谓生不逢时,一直处在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强势打压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百事可乐发现了竞争对手的弱点:可口可乐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就有品牌老化的势头。百事可乐直击可口可乐的优势塑造自己新时代第一的品牌形象:“百事,新一代的选择”,“可口可乐是你爸爸喝的”可乐,立刻赢得了大批年轻人的青睐,百事可乐与传统可乐划江而治。成为全球碳酸饮料第二大巨头。近来,可口可乐也感受到了百事可乐的强大压力,新广告语“要爽由自己”也突出个性、年轻,试图改变自己品牌“老”形象。 树立自己第一形象,打压竞争对手 左手打不过竞争对手,就用右手,消费者分不清你是用那只手打赢的,但消费者知道你是胜者。 采乐给海飞丝重重一击 在中国洗发水的领域里强手如云,以去屑为诉求的品牌多不胜数。海飞丝无疑是其中最知名的去屑洗发品牌!采乐要在洗发水领域打败海飞丝可谓难上加难。 采乐却发现了一个极好的市场空白地带,不说自己是洗发水,而是“去头屑特效药”,将自己定位在药品上,而在药品行业里几乎找不到强大的竞争对手。采乐还采取了独特的产品功能性诉求:头屑是由头皮上的真菌过度繁殖引起的,清除头屑应杀灭真菌;普通洗发只能洗掉头发上的头屑,而我们的方法,杀灭头发上的真菌,使用8次,针对根本。有力地抓住了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使消费者要解决头屑根本时,避开了强大的洗发水概念,在药店销售的终端策略也使消费者购买时“忘记”了去屑洗发水,而想起了疗效好的“采乐”。 超越竞争对手,占领细分市场 竞争对手几乎已经占领了全部市场,我们可以超越竞争对手,当细分市场的老大。 卡士酸奶——高档的佐餐饮品! 卡士作为一个中小型的乳品企业,要在伊利、蒙牛、光明及达能、雀巢等群雄中分一杯羹,必然要耗费大量的广告费、公关费、市场费!但这样做的胜算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准。 卡士酸奶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液态奶基本都是大众市场低端产品,那么一个好的牛奶,可不可以卖到18元,25元呢?如果可以,在什么地方呢?在三星级以上的酒店、酒楼以及酒吧里。 那消费者为什么选择它,卡士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呢? 一个健康新型的高档佐餐饮品。告诉消费者,在这样的酒桌上,选择喝卡士而不是其他饮品,才能达到保持健康,也能体现自己的格调和身份的目的。一定是卡士,而不是其他! 卡士明确的告诉消费者“KISS ME,我是卡士活均奶,因为我是经过活化的牛奶,所以更爽口,更好喝。同时,我们的营养成分特别均衡,绝对让你身体健康,充满活力,来吧,吻我吧,享受我吧!”。 卡士这样就从一个酸奶变成了高档的佐餐饮品!在强手如林的乳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经营者都知道:我们要跟别人竞争,就要比人家有创意。将来企业的胜败,就是由企业学习的速度快慢来决定,如果人员学习能力强和速度快,这家企业一定比其它公司强,也才可以永续经营下去。培训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这一理念渐成共识。当今名列世界500强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对其人员的内部培训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为培养人才所花的费用已达到了企业总销售额的10%,为培训所花费的人力成本也已占到了企业总人力投入的10%。例如,美国惠普公司规定:公司几万名员工每周至少要有20个小时用于学习业务知识。 2000年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曾作出一项决定:公司将陆续为其全球36万名雇员配置家用电脑、彩色打印机,并每人每月增发5美元的无限制上网费。员工可以将设备搬回自己家中使用而不受公司的任何监督和限制。三年后,所有硬件系统的产权即归员工个人所有。有人为福特公司的这一决定算了一笔账:如若福特公司在一年内为所有员工配齐家用电脑的话,即便不计上网费,单硬件系统,36万名雇员就要花占其1999年全年利润72亿美元的6%。 为何福特公司的老板如此舍得在雇员身上花钱?公司主席比尔·福特解释说:“所有想在下一世纪大显身手的公司或个人,无一例外地都需掌握上网技术和相关技能,这就是出台该计划的缘故。”其实,福特公司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正是该公司敏锐和前瞻性的观念,才使其在近一个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创业,没有守业。”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媒体上说:在组织内不论是元老还是年轻人,真正对员工的关怀不是表现在小恩小惠上,而是让他们有竞争力。的确,让员工有竞争力,企业才能赚钱把利润回馈给员工。然而,如何让他们有竞争力呢?我认为就是学习。因为学习就是最好的投资。 在信息市场中,学习决非耗费光阴,而是一种切实需求。大多数员工都明白,要在这个经济社会里生存下去,就非锐化其技能不可。 惠普公司允许员工脱产攻读更高学位,学费100%报销,同时还主办时间管理、公众演讲等多种专业进修课程,博格说:“我们通过拓宽员工的基本技能,使他们更有服务价值。有些人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需要提高公众演讲能力。他们在这里能学到这些。也许有些人来到我们公司时并无大学文凭,但他们可以去读一个,这样就更具竞争实力了。 投资人才,就等于投资未来。企业要发展,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通过实际工作及生活场景的演练,调整员工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执行企业的经营策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背景 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在微观上指导企业的具体活动显得比较乏力。80年代后期以来,一批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研究人员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他们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了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明确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并给予定义的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此后,一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得以兴起。不同的研究者从技术观、知识观、资源观、组织与系统观等不同角度对此做出了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下面分别对不同流派作概要分析,以加深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上的理解。 1 基于技术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是从产品和技术创新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他们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并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品/技术平台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作为组织的群体性学习,其过程涉及:1)企业中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2)企业不同技术的整合;3)组织中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学习和核心技术的积累,企业就可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因而,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与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的,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对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普拉哈德拉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树型”理论。他认为,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元,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的知识汇总,尤其是如何协调纷繁复杂的生产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潮流。核心竞争力是凝聚现有业务的胶水,也是发展新业务的火车头。“树型”理论很形象地描绘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