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历史论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6

pikachule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历史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吴午唔

已采纳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也依然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与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因此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各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先进与落后,在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不容许有任何民族歧视存在。所谓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民族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逐步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才能保证和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稳定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民族地区只有发展才能稳定,才能安定团结。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历史论文

150 评论(9)

ccekgs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87 评论(8)

漩涡眉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发展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以及基本政治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以调动其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需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
118 评论(11)

龙是福

第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如,秦汉统一了中原地区,匈奴族则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也给予汉族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以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站在汉族封建统治者立场上的史学家,在史书中对少数民族多有诬蔑、丑化之词,要注意摒弃和批判。第三,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正因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民族矛盾说到底就是阶级矛盾。由于民族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都把民族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有的是压迫与反压迫的性质,如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有的是进步与落后之间矛盾斗争的性质,如淝水之战是东晋为了保卫江南先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民,不受北方氏族贵族侵扰的进步战争;有的是为了消灭割据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性质,如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叛乱的战争;有的则纯属是一些民族统治者彼此之间的攻伐混战,如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之间的一些战争。做出具体分析以后,不但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而且要明确给予肯定或否定。这里还应注意把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我国各民族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虽有是非区别和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要用“侵略”和“反侵略”的字眼加以界定。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21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