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风的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范文 对策1: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 - 自然保护区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场所 ��-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 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可以使自然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建设,特别是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自然护区事业发展很快,初步建成了一个类型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至2001年底,已建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550处,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其中国家级处155处,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列人国际(湿地公约)的重要湿地名录。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大多数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 ��- 关于自然保护区,国内外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下面将与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同义语介绍如下: 1)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一的区域 2)生物圈保护区:是UNESCO系统的保护区,强调保护、发展与后勤支持三大功能,提出著名的核心区、缓冲区与过渡区三区模式,该模式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的依据。目前中国有22个生物圈保护区 3)森林公园:强调通过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为人类提供休憩与旅游的地区 4)风景名胜区: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5)传统文化森林保护地:我国道、佛寺庙通常位于深山密林,并有长期保护培育周围森林的传统,为保存不同地域的典型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许多因寺庙保存下来的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成为国家或省县级自然保护区。我国农村有数千年保育风水林的传统,风水林在文化上赋予一些宗教色彩,但其本质上是保护农村聚居点生态环境条件,如何护了关键集水区,保存了生物资源。这一优良传统对我国自然保护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6)天然林保护地:自1998年以来,国家正式启动天然林保护计划,这一类新的保护地,主要关注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尤其强调其涵养水源及水土保持的功能 7) 自然遗产:UNESCO系统的保护区,以保护著名的自然遗产地为主,保护对象有生态系统、地质遗迹。目前中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28处,如武夷山、峨嵋山、秦山、黄山、九寨沟、黄龙、张家界、长城、故宫、兵马俑、敦煌、丽江等;其中双遗产4处(泰山、黄山、峨岷山、武夷山) 8) 国际湿地:以保护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又称为拉姆萨(Ramser) 国际湿地,目前中国有21处,如扎龙、向海、鄱阳湖、东洞庭湖、东寨港、青海湖、香港米浦等。 9) 地质公园:是以保护地质遗迹为主要目的的保护区,如冰川遗迹、火山遗迹、丹霞地貌、溶洞等 对策2: 迁地保护 ��- 这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水族馆、海洋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 ��- 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挽救式的,她可能保护了物种的基因,但这种保护是被动的,长久以后,可能保护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活标本。因为,毕竟迁地保护是利用的人工模拟环境,自然生存能力、自然竞争等在这里无法形成 ��- 当然,迁地保护可以为异地的人们提供观赏的机会,带来一定的收入,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对策与建议 对策1: 重视社区管理问题 ��- 认识社区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在立法环节把社区管理工作内容纳入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目标和职责,是解决社区与保护区冲突的前提。生物圈保护区所倡导的概念就是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人作为自然保护区中的组成成分来考虑,重视发挥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功能 对策2: 尊重社区权利,与社区分享利益 ��- 对保护区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和山林、水体、牧场等,应尊重其所有者受益的原则,与社区分享利益,帮助社区经济发展。可以通过购买、租赁土地使用权和资源管理权的方式,也可以按不同所有者的份额,共享资源获得的收益,如门票、资源补偿费、土地设施出租费等,还可以通过其他补偿方式,如以粮食换林权, 以粮食换生态等 
你要多长啊 一、家养动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不能脱离其自身生存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环境而孤立发展的[1]。生物多样性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2]。据估计,今后20~30年间,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总量的1/4面临灭绝的严重威胁(Raven,1988)。目前人类已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性,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于1992年6月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家养动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部分,是长期进化成的宝贵资源,它的任何一点利用都可能在类型、质量、数量上给肉、蛋、奶和毛皮等动物农业生产带来创新。满足人类需要的家养动物改良,依赖于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是家养动物育种学家进行育种,塑造我们所需要的家养动物品种的基本素材,丢失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会限制为满足未来不可预见所需的选择机会。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家养动物遗传育种、饲养管理工作的深入,家养动物个体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某些品种经强度选育,已发展成高产的专门化品种,这些为数不多的品种在世界范围内正取代着当地固有土著家养动物类型,造成家养动物多样性的丢失。世界范围广泛存在的家养动物多样性资源枯竭的教训,应引以为戒。家养动物多样性保护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存在的含义,它是以拯救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核心,并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以达到持续利用目的。 我国人口众多,包括家养动物在内的资源总量有限。为满足人口增加,人民需求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以及到2000年实现新增1000万吨肉类战略目标,对家养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有效、合理、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中国家养动物多样性现状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自然生态条件呈现极明显域差异。一是纬度地带差异,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北寒带,二是经度地带差异,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递减,而干燥度递增,形成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 旱和干旱区:三是地带差异,从沿海平原至青藏高原。这些多样性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不仅孕育着丰富 的野生动物、植物种质资源,也孕育着被人类驯化、选 (培)育的各种家养动物品种资源。80年代初全国家养动物资源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家养动物物种达21个,品种(包括类群)达617个,其中土著品种占70%以上,以土著品种为素材培育的新品种达36个。中国家养动物特性各异,有珍稀、矮小、高繁殖(卵)力、药用、竞技、生产特异产品及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品种。 中国的家养动物多样性资源,是几千年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赋予和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资源,其中一些品种对世界动物农业生产做出过重大贡献。目前,许多土著家养动物资源仍是我国动物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但由于从50年代开始引入良种马、牛、羊、猪及家禽品种改良土著家养动物品种,导致少数品种灭绝和临界消失。灭绝品种有:荡脚牛、阳坝牛、高台牛、枣北大尾羊、项城猪、深县猪、古平鸡、临桃鸡、武威斗鸡、九斤黄。临界消失品种有:河西猪、八眉猪、鄂北黑猪、五指山猪、北京油鸡、静宁鸡,马种和骆驼种群体数不断下降。 从农业整体来说,动物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不可缺少,无法代替的生产部门,是解决和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为毛纺和制革工业提供原料的重要途径,动物农业的发展,靠的就是家养动物优良品种及其遗传资源多样性。为使家养动物独特和具有特殊用途的性状不致消失,家养动物多样性不致枯竭,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家养动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这是政府和人民的职责,也是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实际行动。 三、家养动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家养动物保护目标,在不减少基因与家养动物多样性或不毁坏生态环境系统的方式下,保护和利用家养动物资源,保证动物农业的持续发展。保护目标包括:挽救家养动物多样性,研究家养动物多样性,合理、持续利用家养动物多样性[3]。 挽救家养动物多样性,即采取措施恢复濒临危机的基因、物种、品种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那些在当前未表现其经济价值,数量少、分布窄的濒危品种,应列为优先挽救之列。研究家养动物多样性,指记载其组成、分布、结构、功能,了解家养动物基因、品种和生态系统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探索家养动物多样性持续发展模式。 持续合理地利用,指节俭地、最有效地利用家养动物资源,并使之永不匮乏,确保家养动物用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永恒地为人类服务。 就找到了这个 你看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