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u140867
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京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是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显示、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个明珠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含义,论述了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必然使命,并提出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构建途径: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塑造创新理念,坚持以育人为重要抓手等。 [论文关键词]高校 文化 传承 创新 使命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文化创新。这就意味着高校在原来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三项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项职能,即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员,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尽快实现高校相关文化制度体系的构建,加快完成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 一、关于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理解 对于文化的含义,按照动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可以解读为“使文化”,即用文化知识来教育人、教化人。从静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包括人们的文明总和、政治形式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和思想意识形态。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文化的狭义属性。 文化的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第一,普同性,各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却具有共同的、同一的形式和样式,如文学作品、歌曲、诗歌等;第二,多样性,不同的自然、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如我们平时经常讲到的“特色”;第三,民族性,文化植根于民族之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一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与文化的进步成正比的;第四,继承性,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前人继承的基础上的;第五,发展性,人类的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绵延不绝;第六,时代性,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存在自己的典型文化,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蒸汽时代、信息时代。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是多重元素的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践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在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主动、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反思、分析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较为成熟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的新体系。这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必然使命 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通过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促使受教育者知识化、文明化、道德化,塑造出一批有学识、有担当、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而大学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时代潮流和时代特征,不断传承创新,提炼文化精华,倡扬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旋律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的作用逐渐从以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学和科研并重。而后,我国文化产业和高校的迅速发展,高校又增加了服务社会的第三大职能。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又对高校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自觉选择。传承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交流,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拓展。文化传承创新被纳入四大职能之一,是主观和客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践行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和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学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国家文化振兴的重要责任。大学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先进的国外文化,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是超凡脱俗、传授知识的殿堂,丰富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术氛围,无数大师、人才的聚集,都使得大学成为传承文化的最有力的平台;大学是思想精灵的天堂,是活跃、创新的集中代表,是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的摇篮。所以,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是主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应该肩负起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 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大学文化不仅仅代表了个性、特色,更主要是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力量的作用。在高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文化,代表了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行为标准,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是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建设学校的精神支撑。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科研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但相比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在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遇到了诸多挑战。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一是应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国际上知名的高校,不仅仅是有着优秀的人才和较好的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新的理念、完整的教学体系、良好的校风等。二是积极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贯五千年传统之大道,采五大洲文明之精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三、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建构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从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出发,勤于观察,深切反思,相互争鸣,从以均田为基础的相对均产的经济主张以及社会权利相对平等的政治要求出发,积淀出了包含人际关系平和友爱、和谐共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思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开国创业的政治理念,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需要深入发掘和弘扬。大学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理念中的精华,使之融入大学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及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当中去;应适当加强文化建设的师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与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平行发展的运行机制。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随着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在事实层面上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切实感觉到了世界在缩小,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论我们情愿与否,信息时代早已促使各国文化汹涌而来。因此,我们需要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应该秉承中华民族和谐、平等、互爱的理念,立足于适合本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社会理念,实现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就要求大学摒弃自我封闭发展的理念,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广泛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具体而言,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增强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交流与学习;应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应加强联合培养,注重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塑造创新理念,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好继承,才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保昌盛。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在大学中打破各种思想的束缚,倡导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引入竞争机制,敢于超越;要塑造大学师生们不惧权威、大胆质疑的品格与精神,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具体来讲: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创新精神,跳出传统教育的束缚;应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主动探索式,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要改变教学评价标准,鼓励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促进创新力的全面提升。 坚持以育人为重要抓手。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正确的航向才能最终达到目标。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确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要开展公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在集体中求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等;要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胸怀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行为民服务之举,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青年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模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大学是一个各种文化集中碰撞的地方,面对各种文化思潮,我们需要有兼收并蓄的气概,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接收外来文化,要营造百家争鸣的校园氛围。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良莠不分。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和教育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基础上,促成校园文化体系的丰富多彩、多样共生,进而实现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创新发展。 第三,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国内外的文明成果;要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不断地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多接触广大劳动群众,学会各种社会知识,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加强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激发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热情,磨砺出优秀的个人品质;要培养他们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有能力承担起传承创新文化的重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强大学制度和文化建设,尤其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一切工作的重心,也要把文化传承创新放在高等教育价值论的重要位置,完成好高校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使中国文化走向新的复兴和发展之路。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荣辱观 儒家道德传统 道德自觉 [论文摘要]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荣之两分法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也显现出道德评价的标准或尺度,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标准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个人“自耻 ”,即应该具有知耻的道德自觉。 一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儒家的道德传统延绵不断成为维系社会道德风尚的思想资源,在儒家的伦理规范中,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最为根本,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规范。儒家的五常伦理观包含着许多合理的道德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当儒学思想发展进入明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以儒家民间化为主旨的学派:泰州学派。该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儒家伦理向民间、向大众传播,使儒家理论生活化、通俗化,为社会风俗的改善,为民间社会之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儒家伦理本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可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尤其经过汉儒和宋儒的诠释后,逐渐精致化以至成为一个社会的精英文化而与大众文化脱节,泰州学派的贡献就在于将精英的儒家文化通俗化,使之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民众的社会生活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道德规范。将儒家理论化为民众的生活,其难度不在理论而在于“应用”,在于创造一种民众所能理解接受的“中层理论”,为此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不乐不是学”的中层理论。所谓“百姓日用是道”是指百姓在生活中的瞬间的当下心或曰“当下一念”是良心、是道德,故应该随顺良心而行,如此无不合乎伦理道德;所谓“不乐不是学”这里“学指道德修养,意谓道德修养与心情之流畅或愉快联系在一起而密不可分”。过去儒家伦理修养使人感到束缚觉得枯燥,经过泰州学派王艮的诠释或改造则一变而为一种自然的人人皆能为的愉快的事,一种人们乐于而为的事。如此一来,泰州一带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当泰州学派讲学归来,则“歌声振乎林木,恍然有舞雩气象。”泰州学派以儒家民间化为宗旨,以通俗、自然、快乐为特点,将儒家的理论与民众生活联系在一起,既为儒家文化的传承找到了载体,又为民众生活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儒家道德理论向社会民众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尝试①。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家的创造和在民间的推广与应用,儒家伦理思想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道德,才为古代社会风气的维系和改善提供了保证。 应该承认,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泰州学派民间化的理论特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当然由于儒家的“五常”规范和泰州学派的中层理论产生于封建时代,自然也带有一些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印记或封建糟粕,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既吸收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合理内涵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的简捷、通俗、明了之特点,又抛弃了其中的消极内容,诸如封建纲常之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荣八耻观又是对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伦理学体系是由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所组成,社会主义伦理的基本原则有三: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社会正义原则,而道德规范可分为公民道德、社会公德、交友道德、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等。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里,道德规范是体现道德基本原则的,即具体的道德规范应该而实际也是从各个角度或方面体现这些基本原则的。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应该说是属于道德规范范畴之下而非原则范畴之下。具体而论,“八荣”是当代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表述;“八耻”则是危害道德规范,危害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需要指出,八荣八耻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和道德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伦理规范,是对社会主义伦理论道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主要为五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而现在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承续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地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四荣四耻”又体现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社会效益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原则,强调了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又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总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于中国古代道德传统和当代道德规范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种荣耻一一对应的提法,实际是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界线,也是区分社会成员是否具有道德的分水岭。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所系甚大。”②陆九渊说:“不善之不可为,非有所甚难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甘于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无耻也。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③朱熹与陆九渊虽然属于不同流派,但是都认为有耻与无耻是人与禽兽区别之根本,当然也是分辨君子与小人的界线。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两分的区别方法显示出了一个社会的道德评价尺度,凡在此尺度之上的即为君子乃至圣贤;而在尺度之下即为小人或禽兽。八荣八耻观就其内容讲当然不同于古代,但是它也显示出社会主义的道德尺度,凡是八荣者,即是道德尺度之上者,有道德的人;凡八耻者则为道德尺度之下者,不道德者。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不可含糊。换言之,若是希望成为一位有道德的公民,应该以八荣为准则,自觉地将其落实到社会工作与社会生活之中;反之,则难于成为一位有道德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多元化的趋势,诸如对于私有制和民营企业的讨论等,影响所及,在道德评价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在道德评价中评价之依据也产生了偏重:或是以动机来评价道德言行,认为动机好就是善,动机坏就是恶,认为行为善恶全在于动机是否合乎“义”;或是以行为结果来评价善恶,认为效果好就是善,效果坏就是恶,一切皆以效果来评价;或是从动机与结果动态相统一的角度来评价,认为动机事是主观而效果则为客观,道德行为就在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等等。对于历史人物海瑞的评价的分歧就是一例。传统的评价偏重动机,以为其人行事为人一生正气,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人物。而现在偏重效果评价的学者,则认为海瑞虽然为人正直但是为官多年,对于社会、民众贡献不大,是一万年草。诸如此类。笔者认为,在道德评价的依据上虽然以前或以后还会存在着这样的分歧,但是无论偏主观动机还是客观效果或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评价的根本尺度或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尤其在当代对于涉及道德言行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公认的客观的标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为标准。这是确定而明确的。不然,道德评价就会出现混乱。例如在前一时期,社会上有人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为呆子,以违法乱纪为有本事;认骄奢淫逸为潇洒、为派头,以艰苦奋斗为寒酸等等,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风尚,导致了越轨、违法行为不断而社会舆论导向不力。为此,胡锦涛提出了八荣八耻观,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确立了一个的评价标准或尺度,使社会道德评价有了客观的准则而人们的行为有了一个准绳,如此坚持下去,坚持多年,社会就将出现一个道德风尚蔚然成风的大好局面。 在八荣八耻观中,不仅知荣而且知耻,从某种意义上看知耻更重要。孔子说::“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可以为士矣。”④孟子也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⑤孔孟皆认为人不可无无耻之心,孟子并指出无耻之耻是最大的耻辱。当然,知耻重要在于自耻,也就使说,知耻是人应该有的道德自觉。由于人皆有羞愧之心,所以当然具有自知其耻之心。从一定意义上看,人只有自耻,才为知耻,故欲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厌恶上述那八种不道德的行为,并能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想及历史上的一切先烈英雄,就知道虽然小耻也足可羞,以自己言行不及英雄而可耻。古人云,知耻而后勇。就是说,人应该自知其耻而后才能奋起改正,这样下去,虽然达不到圣贤境界,起码也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注释: ①具体可参考拙著《泰州学派新论》,四川巴蜀书社2005年版。 ②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③陆九渊:《陆象山全集》,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239页。 ④杨伯峻译注:《论语·子路》,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⑤杨伯峻译注:《孟子·尽心上》,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