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大全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4

干透了的海绵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大全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ternalrace

已采纳
我现在研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困境和创新思路,也算是土地资源方面的法律问题。算是一个研究的很长时间的话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大全

269 评论(12)

Lemon洁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 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49 评论(10)

kksteven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312 评论(13)

进击的熙熙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恩格斯一个世纪前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3年前,第一个地球日发起,由丹尼斯编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所列举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令人振聋发聩。人们对地球现状的极大关注被唤起。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指出了这样的危机:如果现在的这种对大自然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和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奢侈生活方式不改变的话,人类早晚有一天会走上绝路。也许学者们对地球的未来过于悲观,但他们发出警告后,全世界都震惊了:情况真有如此严重吗?于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开始关注和研究人与资源环境的问题。 1992年,更严峻、更强烈的警告被发出: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话,前景就是毁灭!这呼声发自于由17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的、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 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都在用一分少一分。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场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战役开始打响。 在第3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的时候,我国举起了“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的大旗。它成为我国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 这无疑是明智的。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权威数字显示: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2万亿立方米,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1亿吨,即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将是不可持续的。预测今后20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至5倍。有权威资料显示,我国已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2010年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可以保证需求的只有23种;而到2020年形势更加严峻。相当部分矿产的探明储量对经济建设保证程度偏低。 再有,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据有关部门分析,就耕地而言,如果递减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现存不到89亿亩耕 地将骤减,人均耕地将突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 还有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则占有水平很低,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耕地单位面积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 一方面是资源缺乏,一方面是资源利用率低,使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30%工农业和民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无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与物质的生产和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与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去谋求人类文明的目标。因此,善待地球,保护资源实质上就是关爱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我们已经不能够仍然没有意识或者仅仅在口号上做文章。形势是如此地不容乐观,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资源都在减少,我们所在做着的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件事情也许都在影响着我们明天的生存环境。我们确实惧怕了没有洁净的水可供饮用、没有温暖可供汲取、没有各种工具用来生活。我们所依赖的东西太多了。失去这一切我们将如何生活? 真心地善待我们的地球母亲,努力去爱惜、去珍惜。哪怕只是从不多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做起。在4月22日,这个地球的节日,让我们用行动来祝福她。
109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