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毛
分析如下:1、具体要素不同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2、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不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管理则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率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供给侧管理还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而需求侧管理则强调可以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展资料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若是要比较清晰地弄清供给侧应先了解供给。供给,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2016年12月14日,该词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 
经济学基础中,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是:价格高,供给会提高,需求会降低,但是在高的时候是供给少,需求多。表示某种商品的供给价格和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列表,而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商品价格与供给数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商品价格与供给数量的关系。我们对影响市场需求量的基本因素作些具体分析:1)商品自身价格(P)。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一种商品的价格越低,其需求量将会越大。2)消费者偏好(T)。偏好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很显然,消费者的偏好与商品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3)消费者收入(I)。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这类商品被称为正常品。而对另外一些商品而言,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则会使得需求量减少,这类商品被称为低档品。
供求供给与需求的区别具体如下: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反过来,供求决定价格,并通过调节不同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影响市场价值的形成与决定。因而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形成一种辩证关系。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首先是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决定价格,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是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内在基础和实体,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价格调节着市场供求关系,而市场供求关系反作用于价格,成为支配或影响市场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基本因素。因此,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和求之间的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需求与供给产生差距,便有动力或动机寻求供给满足需求,这样的动力与供需差值有关
供给侧指的是生产制造单位,需求侧指的是消费,采购的个人或单位。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需求侧相对于供给侧。需求侧,简而言之就是关于需求那一方面的诸多问题。经济学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侧相对于供给侧,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方面入手,需求侧改革从国民需求入手,供给侧改革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需求侧改革就是拉动国民需求,拉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以促进经济发展。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另外,二者包含的理论内容完全不同。现代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内容,一是倡导并恢复对传统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萨伊定律”的信仰,极力宣扬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信条。认为发展生产才能消除经济不均衡,实现充分就业并消除通货膨胀,并由此顺势推导出达致经济均衡的着眼点,应当是刺激国民收入方程式的生产方面;二是针对凯恩斯需求调控理论进行批判,极力否定需求自动创造供给的假设,主张经济应当由市场自动调节,反对凯恩斯需求干预政策。与供给学派的这些系统理论表述不同,我国目前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政府通过“问题导向”推动和改进实际经济工作的思路,是针对性很强并且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有效举措,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内容。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主旨看,它不是一般地否定需求方面的调控,而是强调在保持总需求适度的同时,侧重供给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可以说,供给侧改革思路并不着重依据某个特定理论学派或反对某个学派,其可能形成的理论框架及其包含的理论内容,还有待于我国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来进一步深化,也有待于理论工作者对我国的新鲜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其次,二者产生的经济背景不同。现代供给学派理论产生于发达经济体,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阶段的产物,属于成熟经济中的供求总量在周期波动中如何实现均衡的理论;其依据的经济背景是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总供求在经济周期中此消彼长相互适应的格局,其中决定经济规模边界的主要变量都已经达到最大。与之不同,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属于经济总量增长中的问题,是在推动经济规模扩展过程中根据相关条件,有时侧重供给方面发力,有时可能侧重需求方面出招,从而持续性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问题。因为在我国经济中决定经济规模边界的变量,大多都处于低位待发展状态,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还很大。这与现代供给学派所赖以产生的经济背景大不相同。构成经济背景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人口增长态势不同。人口规模是决定经济增长边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规模还未达到顶峰,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规模早已越过峰值,进入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阶段,从而由人口和劳动决定的经济潜力已经达到了边界。二是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同。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决定增长边界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则此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潜力即接近最大可能。我国基础设施近三十多年来有了很大改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别仍然较大。三是城镇化程度不同。城市化率从人口区域结构变动角度决定经济规模边界,其制约作用是综合性的。我国城镇化还远未完成。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早已结束,发达经济体早成为一元经济。为一元经济服务的供给学派理论不可能指导二元经济中的供给侧改革实践。四是失业性质与就业态势不同。发达国家作为成熟经济体,由于劳动总量已经达到增长边界,通常是在经济周期变化中出现结构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现代供给学派的任务是消除这两种失业而保证正常生产。我国则不同,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以千万计,同时存在大量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以及更大量乡村潜在失业农民。增量失业与潜在失业并存情况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不同于现代供给学派所依据的周期波动失业的经济背景。再次,二者面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现代供给学派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西方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难题,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停滞同在,投资需求过度与高失业率并存,凯恩斯等理论学派的需求调控理论对此束手无策,从而催生了现代供给学派理论。然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对的问题迥然不同。我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短期看主要针对的是生产质量和效率问题,比如减成本、增效益、补短板、调结构、减库存、降产能,而从长期看主要是解决如何推动持续经济增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二者主要差异体现在,一是我国经济与发达经济的增加值财富含量不同。同样新增一个亿的GDP,发达经济GDP增加值中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都要更高。我国经济与发达经济的匹配性有差别。我国新增产值中不配套问题严重,导致闲置甚至长期无用,从而增加库存量。三是我国经济多属于重型、汗水型、资源消耗型,与发达国家轻型经济结构不同。四是我国新生产产值中往往有很大部分是对往年GDP生产中破坏性伴生现象的补偿,这导致我国经济财富积累缓慢。而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如路、桥、楼房等真正实现百年工程,财富日积月累。五是我国目前人均GDP还很低,基数还太小,因此体现在供给侧的选择性上必然较小。面对如此不同的问题而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必然根本不同于植根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基础之上以消除“滞胀”为目标的现代供给学派。拓展资料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思路一年多来,理论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是借鉴现代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的理论;也有人认为其与现代供给学派理论有异有同。本文认为我国不可能照搬西方现代供给学派的理论,因为二者存在根本区别,从基本方面是不同的。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有助于创新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