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4

chenyz77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汽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类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orzynietz

已采纳
汽车运动 汽车运动的起源:“赛车”一词来自法文(Grand Prix),意思是大奖赛。在国外,汽车比赛几乎与汽车具有同样长的历史。今天,各式各样的汽车比赛被统称为现代汽车运动,它是世界范围内一项影响较大的体育运动。多姿多彩的汽车运动使这一冷冰冰的钢铁机器充满了柔情蜜意,同时,汽车运动的激烈、惊险、浪漫、刺激,不仅仅使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痴迷,而且还使世界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汽车运动是指汽车在封闭场地内、道路上或野外比赛速度、驾驶技术和性能的一种运动项目。19世纪80年代,欧洲大陆出现了最早的汽车。汽车运动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兴起。从第一辆汽车被生产出来到第一次汽车比赛的举行只不过十年的时间。起初,汽车比赛的目的只是汽车生产厂家为了检查车辆的性能,宣传使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汽车生产厂家积极资助,推销其产品。1894年,Le Petit 日报的Pierre Gifard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汽车比赛,线路由巴黎到鲁昂(Rouen),共80英里。这次比赛远不及今天大奖赛扣人心弦,引用当时的话说“without danger, easy to handle and cheap to run!”。 汽车运动的魅力: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之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汽车比赛不断推动着世界和各国汽车工业的技术革命,而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的变革又推动了汽车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运动自始至终围绕交通车和专门特制赛车这两大类车种发展。有钱人驾着刚刚问世不久的汽车,炫耀他们的“绅士派头”已成为历史。如今汽车甲级赛(即F1)驾驶员,他们身穿类似潜水员潜水服的长袖防火服,头盔和宇航员戴的差不多。 现在的汽车赛已完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赛车场,那些五彩缤纷的赛车,随着一声令下,竟相出发,开足马力冲向前方。车手门你追我赶的争先表演,赛车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而过的彩场面非常壮观,这对20~30万的现场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来说极丰富刺激。 汽车运动的魅力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改善汽车的性能; 是强化的道路实验;动态车展最佳广告;促进汽车大众化。 汽车赛是集人与车为一体的综合较量。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作为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赛车不仅体现着技术革新的步伐,也体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它壮观而激烈,充满着冒险的情趣,因而激起越来越多人的狂热。每次大奖赛到来,总有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趋之若鹜。英国以每张1500美元的往返机票组织人们前往巴西观看汽车大赛;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则成群结队地乘火车奔奥地利观看比赛。联邦德国、英国和南非,是甲级赛车的会聚之地,每次都有不下10万人前往观看。 汽车赛是车战?商战?金融战还是科技战?谁也无法说清。它那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总之,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上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汽车运动产业近年来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热衷于汽车运动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喜欢观看汽车赛事外,中国职业车手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他们已经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汽车赛事中。”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汽车运动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各类汽车赛事更是成了都市时尚人群的生活方式。 记者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了解到,随着F1、GT这样的世界顶级汽车赛事相继落户中国,中国国内的各项汽车赛事近年来也风起云涌,诸如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卡丁车锦标赛等一系列赛车运动,已经在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的年度赛程上被排得满满当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23日国产汽车品牌吉利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握手,成为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的汽车赞助商,为大赛提供车辆赞助。目前,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是国际汽联认可的国际方程式赛事,并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方程式赛事。 国际上的汽车赛事已经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商业价值链,其所带来的市场回报相当诱人。以F1为例,据历年来的保守统计,国际标准的F1赛车场每年仅车赛就可吸引数以万计的人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每场比赛现场观众可达到20万到30万人,而每张入场券的价格通常在100美元到2000美元间不等。其次,F1大赛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世界各大报刊都报道每场比赛赛况,其所吸引的观众和读者可高达60亿人次。F1历年经济数据表明,企业跻身赛车运动,利用赛事推广的市场回报率远高于其他的市场推广方式。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景气的提升,加之外来汽车文化的强力冲击,有报告预测,如果在我国大力发展汽车运动产业,由此会带动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并将最终为我国GDP增长做出重要贡献。汽车运动的直接效应体现在汽车销售、零配件销售、驾驶培训等领域,间接效应体现在因赛事而产生的媒体直播、旅游等,所涉及的行业不下数十个。 尽管国内的汽车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汽车运动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回报十分有限。原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主席石天曙认为,以目前国内注册的30家俱乐部,400多辆赛车,以及每年四站汽车拉力锦标赛、五站卡丁车赛的基础,还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实质意义。 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赛车运动的软肋所在:资金、技术、人才这三方面的缺一不可。 资金是关键既然赛车运动被称为“烧钱”运动,勿需质疑,资金成为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无论是F1这样的国际赛事,还是AGF、CCC等亚洲赛事,是否有足够的赞助商和赞助金额是一支车队生存壮大,赛事顺利进行,推广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技术是保障一个没有自身核心技术的车队或者厂商,是无法在赛车世界里觅得一席之地;同样,一个在汽车行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也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赛车大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赛车运动较发达国家相比,一开始就多少有些“先天不足”,不具明显优势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障碍,且这种软肋并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推广和商业运作来弥补。 人才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对于赛车运动而言,最为稀缺的是车手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获得国际汽联超级驾驶执照的人,全世界恐怕就只有10多人,且多数是来自欧美、日本等汽车运动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中国的赛车运动还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软肋,但是06的AGF、CCC等赛事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了国人在赛车运动方面无可限量的潜力,正是这些潜力将使得中国赛车运动“钱途”光明,最终会跻身于世界赛事之列。

汽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类

110 评论(8)

ymhwavn88

如果要对我国50多年的汽车发展史作一个阶段性划分的话,可以有多种划分,但记者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1994年以前,中国汽车的典型特征是计划经济和公车,那应该是中国汽车的“试水阶段”,或者说是“婴幼儿阶段”;1994年到2004年,以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为基本标志,则是汽车进入中国家庭阶段;今天,虽然汽车进入家庭仍然具有强大的惯性,但是从去年汽车市场的一些表现看,我国已进入“新汽车时代”。  “新汽车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颠覆了原有的产、供、销、修、管、用顺序,代之以“用车”决定“销车”,继而决定“产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过去我们曾视之为的“相关行业”,今天则不再是依附于汽车而存在,反而成了决定汽车业生死的关键因素。  汽车是一个改变我们生活的机器。过去,我们许多专家和一些媒体在论及此事时,都爱说汽车对上游市场拉动多少,对下游市场的贡献度有多大。这是不错的,但讲这话的时候,很明显可以看出,汽车是主动的,“相关行业”是从动的、被动的。从2005年的汽车整个“产业链”的互动来看,事情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汽车在改变相关行业,而是相关行业在左右着汽车业的发展。  更多的事例不需要列举,仅从与其密切相关的原材料、能源、安全、环保、交通就可以看得很明白:  去年初,一个“从4月起进口铁矿石价格与去年相比上涨71.5%”的新闻,就把中国汽车业闹得惶恐不安。虽然到年底实际的价格并没有“上涨71.5%”,但是,各类原材料的不断暴涨,仍让汽车产业尤其是零部件行业痛不欲生,实力稍弱的厂家相继关门清铺。  国际石油不断暴涨,引发车用油价格一路飙升。我们的国务院总理挺身而出为小排量汽车说话,有关部门继2004年颁布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后,去年又发出《节能中长期规划》、《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要求“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  在安全上,虽然汽车生产厂家使出了浑身解数,开发并安装了许多主、被动“智能”安全装置,但是仍然无法对抗“路境”对汽车的伤害。春节期间,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200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盗窃机动车案件68.3万起,同比上升了2.9个百分点。此前,公安部通报说,2005年全国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万余起,造成近10万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  环保最为明显。国家和一些地方每提高一次汽车排放标准,汽车产业界就会掀起一个浪潮。前不久,上海在实在不能继续实行有关“限小”做法后,改口为“限污”,用环保大旗再给小排量车设置障碍,并且明说“上海将坚决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要求予以执行”,让经济适用却在环保上并不太过硬的小排量车无话可说。  交通更不用说,它是每个车主和汽车厂商都关心的大事。因为,堵车堵得人闹心,堵得人减寿;就是不堵车,那只有二三十公里的“正常”时速,也让车主们难以忍受。此外,有关部门还今天说要限制私车发展,明天说要“抑制私车发展”,时不时地还要“收取道路拥挤费”,“提高停车费”等,令已有车者烦恼不已,想买车者“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趑趄”,汽车厂商也是干着急不出汗。  如此这般,到底谁决定着谁的命运,不是很清楚吗?  作出这个界定,是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基于相关行业对汽车工业的作用,由依附、被动到今天走到“台前”,是一种历史进步,汽车业界就不应该总是抱怨“环境不好”,而应该树立一种“在困境中培养坚强”的积极心态。这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有益的。  其次,汽车媒体和专家们由此可以摆脱原有思维惯性,不再“就汽车说汽车”,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如何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如何认识汽车与汽车文化的关系?如何推动汽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汽车的普及和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会给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怎样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汽车进入更多普通市民生活后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具体有哪些改良和改革措施?汽车文化的魅力将如何冲击或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等等。否则,仅是在汽车降价呀、新车上市呀、怎样修车呀上面打转转,实在是肤浅而又“同质化”的,对整个汽车产业的推动也是十分有限的。
22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