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强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总序译序致谢前言/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第一章 明天的寓言第二章 忍耐的义务第三章 死神的特效药第四章 地表水和地下海第五章 土壤的王国第六章 地球的绿色斗篷第七章 不必要的大破坏第八章 再也没有鸟儿歌唱第九章 死亡的河流第十章 自天而降的灾难第十一章 超过了波尔基亚家族的梦想第十二章 人类的代价第十三章 通过一个狭小的窗户第十四章 每四个中有一个第十五章 大自然在反抗第十六章 崩溃声隆隆第十七章 另外的道路_htm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人为因素造成的第二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此外,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草原超载等。 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於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减至5000㎏,严重地破坏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中国大陆50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虫的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就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受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雌性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前来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中国一直是乡土国家,中国人的生态意识似乎一直很薄弱,甚至可以说集体无意识。我们年轻的散文写作者可能没读过普里什文的作品,所以普里什文“自然与人”的生态文学思想,也就没有影响很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由于这种对生态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中国文学上反映生态内容的作品并不多,能提的也就是陶渊明还有半本《诗经》,剩下的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多种原因造成了生态意识在中国文学上的缺失和断代。但在一批年轻的散文作者那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和健康现实的生态意识与写作立场,最引人瞩目的有:老湖著的《老家植物志》一文、满都麦的《人与狼》、姜戎的《狼图腾》、李存刚撰写的《医事记》一文、朱朝敏发表的《起于乔木》一文、吴佳骏作品《一个乡村孩子在城市的游走》、张利文写成的《他们的村庄》一文、沈荣均完成的《身体:家族另史》等。他们作品中的“人”和“物”都有鲜明的原生感和现代感,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数积极投身到当前实践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纷繁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多数作家局限于一定的地域性,所以在他们的这些作品中最大限度地反映和观照了地域生活的原生态和现代感。在这些作家中初步确立了精神向度,所以文本意识和生态意识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