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七七
调查报告的写法,包括标题、署名、正文 怎样写调查报告? 一、 调查报告写作特点 1、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2、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2)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3)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二、调查报告写法(一) 怎样写研究调查报告? 一旦你开始撰写研究报告,那就意味着你的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有的同学很怕做这一工作,以为撰写研究报告是个高深的工作。实际上,这个工作只是你的一篇带有研究性质的作文而已,只要你牢记这样一个 宗旨:中心突出、简洁明了,那么无论你撰写哪一类型的研究报告,你都会成功。 研究报告不是写日记,这个报告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你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你所做的工作表述清楚。你应该让读者很快地明了你所做的工作是个什么样的工作,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你所采用的研究步骤是怎样的,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可以有多种,这根据你所研究的内容而定。不同类型的研究,其报告的写法也略有差异。 在高中阶段,你们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 科学实验类型 科学实验类型的研究报告,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报告。在这一类研究报告中,你必须向读者表明:你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材料是什么?实验过程如何?由实验得到哪些数据?你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的?由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什么结论?如有必要,再向读者阐明有待要讨论的问题。 读书报告类型 中学生的读书报告类型的研究报告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你对你感兴趣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去查找资料,汇编成文,并在其中谈一些自己的体会。这也是一中研究,只是采用的方法不是实验验证的方法罢了。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限定读书报告的程式,但有一点必须强调:你的报告内容必须和题目贴切,内容的阐述必须围绕题目而进行,每大段之间最好加一个标题,不同的内容放在不同的大段标题之下,使读者能一目了然。 社会调查研究类型 社会调查的范围很广,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然而,社会调查报告还是有着一定的程式。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设计类型 设计类型的研究多种多样,其研究的程度也各有差异。有的设计可能是一种顿悟,有的设计需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研究性学习针对的主要是后者。该类型研究报告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求有同一的格式。但一般应包含下面这些内容:设计目的、设计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的成品描述等等。在你们的面前,到处都有着可供你们进行创意的对象,只要你们多思考,勤思考,一定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 三、调查报告写法(二) 调查报告的写法,包括标题、署名、正文。 1、标 题: 三种写法。 ① 标题是文章标题的写法(如:《西部企业生态立旗“一石三鸟”》,《某某市蔬菜的品种结构问题》,《兴“母亲水窖”工程 摆脱缺水窘境》)。 ② 标题是类似于公文标题的写法(如:《某钢厂技术供应处实行经济责任制调查》,《关于农村信用社业绩的调查报告》,《对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的调查》)。 ③ 正副标题写法,一般是正题揭示主题,副题写出调查的事件或范围。(如:《 振兴经济要靠科学技术——包头市依靠科技人员发展工业的调查》。) 2、署 名: 标题下面要署名,即写姓名、年级、班级。 3 、 正 文: 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前言、调查报告的主体。 1 前 言:扼要说明 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2 调查报告的主体:主要是对事实的叙述和议论。 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以农村改革开放为先导的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徐徐拉开。 农村改革开放,建立了基层政权机构和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经济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科学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尔后的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渐进式的、波澜壮阔的系列农村改革。1985年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农村生根发芽;1986年始于我省的农村基层组织选举制度改革,开创了农村村民民主自治先河;1994年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突破了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开创了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终结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三农”由奉献型向反哺型方向转变;2005年在全国率先进行的农村综合改革,首次将改革从经济领域引入政治体制领域,推动了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财政体制,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改革引发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一系列链锁式改革,“三农”工作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农村改革在许多领域起到了率先突破、示范引导的作用,开启了全省改革发展的大门。突破了极“左”的思想牢笼,在解放思想上先行一步,解放思想带来的巨大成就,印证了解放思想的伟力;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在市场经济发展上先行一步,农产品率先成为了商品,农民率先进入了市场,农村经济率先与市场经济接轨;突破了单一公有制框架,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上先行一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农民不断积累了个人财产,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突破了粮食一枝独秀的局面,在结构调整上先行一步,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民就业结构显著变化,农村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突破了国家对农村管理的旧模式,在推进民主建设上先行一步,开创了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先河。这些改革,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引领改革大潮奔腾向前。 这次改革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和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铲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变化。 ——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省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5:8:7,调整到2007年的1:4:5。产业结构更加充满竞争活力,实现了粮、牧、特、加、劳多业并举的历史新突破。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从吃返销粮到国家商品粮基地的转变。产量由1978年的94亿斤提高到2007年的8亿斤,今年有望突破历史最高水平。30年来累计生产粮食5亿斤,是改革前30年的2倍;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800多亿斤,占全国商品粮的1/10,奠定了我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畜牧业实现了战略性突破,完成了由肉类输入省份向输出省份的转变。2007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7倍、7倍和20倍。畜牧业产值是1978年的125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也由1978年的2%提高到18%,已支撑起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完成了产生、发展到壮大为支柱产业的转变。从2002年以来,始终保持20%以上的发展速度。到2007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570亿元,已成为与我省汽车、石化三足鼎立的支柱产业。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90元,是1978年的23倍。其中,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占5%、17%、7%、8%。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5%下降到2007年的40%,2006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已经形成,农业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日趋明显,涌现出大量种养殖大户、大批经纪人队伍、大量以销售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大量的购销企业。农民从农产品的销售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购买,已由从前单纯依靠国家统购统销,转向依靠各类市场经济主体。购销主体的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产品供求关系。农民按照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组织生产、加工和购销,与企业同等地位参与平均利润分配。这种供求关系,已由过去的指令性计划变为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农村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得以破除,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全员生产率,由1978年的754元/人,提高到目前的11903元/人。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农民纷纷走上了新的联合与合作之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起,产业化经营顺势而生,并已经延伸和拓展到农业和农村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承包经营、合作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交相呼应,提高了农民的市场地位,增强了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竞争力越来越强。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提高,生产手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农业科技创新迈出重大步伐,农业增长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的提高,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转变。2000年以来,我省农业科研有2项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有7项在国际处于先进行列;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项目有112项。我省的杂交大豆,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豆杂交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超级稻育种技术研制的成功,使水稻单产提高了20%左右,并使我省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跨入国际领先行列。我省加大了农作物和畜禽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品种已经实现5次更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植物转基因技术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农村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变化。促进城市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全面落实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74%、48%。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现了乡乡建有文化站的目标,40%的村建有文化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全覆盖,参合农民达到82%以上。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80万特困群众,已全部纳入社保范围。新改建农村水泥(沥青)路66705公里,是改革开放前高级、次高级路面的133倍,农村公路正由“村村通”转向“屯屯通”。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4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42平方米。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快速发展。 春风又吹,篷帆已启!我们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奋发向上,一往直前,为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振兴吉林,孜孜以求、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