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伟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 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北方人说话:字正腔圆,平仄分明,掷地有声,一字一句,即是南方人也可以很容易聼得懂,南方人说话:平仄不分,声调不分,例如“买卖”二字根本聼不懂到底是“买”还是“卖”,再加上很多都是很小一个区域裏面的土话,北方人根本聼不懂。扩展资料中国南北方通常以秦岭与淮河为界。河南附近的地区是一块模糊的区域。该处位於秦岭未达而淮河不至的间隙中。再加上,安徽与江苏两省的中部位於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使得其划分也有点不清不楚。依前述,划分华北华南的界线并不依循省界。它切过陕西、河南、安徽与江苏,并造出如汉中(陕西)、信阳(河南)等区域。省界的划分是经过深思的结果。蒙古人所建的元朝与汉人所建的明朝建立许多诸如此类的分界线来企图打破地方上的分离主义。然而人们还是习惯的把陕西和河南看作北方省份,安徽和江苏看作南方省份。另外,新疆、西藏、青海,处于横断山脉以北,当地人性格和生活习惯也接近北方,因此属于北方地区。如果以省份为单位,北方大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西晋前的北方地区的话是以汉族语言为主的中原雅音(与先流行北方方言不同),有时称为河洛话。晋代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南迁中原、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朝代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西晋后的北方话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和留在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的产物,初步形成北方话,北方游牧语影响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中国西晋后期之前的中原人总体是汉民族,而西晋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中原,并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称为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中原出现了留在中原的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此后的中原人已经不只是有汉族血统,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而由于汉文化比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发达,汉语比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容易使用,汉族人在经济等方面的发达,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几百年的汉化后汉民族的融合后,北方少数民族自己民族的语言已经很少说,甚至不会说,而更大量使用汉语,初步形成了北方汉语。再加上后面几次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逐渐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北方汉语大体形成,为现代的普通话奠定了基础。那时不仅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自己在汉化,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动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朝时期,少部分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金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迁入了中原,此时的语言为官话雏形(现流行的北方方言开始出现雏形)。比如从元朝初年开始,元朝统治者已经把辽朝金朝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明朝时期,还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留在中原,在中原再次出现了民族、民系的融合,清朝时期,在康熙、雍正、乾隆和清朝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实现了大统一,再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华南人等再次在统一的国家里,比较彻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终无法解决的边患问题,为华北的民族融合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不少少数民族再次迁入华北(包括中原),北方话继续形成。同时清朝中央政府定都北京,以中国首都北京话为代表的为北方话最后形成。
因为南北方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距离较远,形成的文化差异也比较大,所以会差别那么大。
南北朝鲜语言的异质化初论[摘要] 作为朝鲜语的两种变体,南北朝鲜语言存在着许多差异。这种差异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都有所体现。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南北朝鲜50多年来语言政策和社会状况完全失去交流。认真梳理南北朝鲜语言的差异,是消除差异、恢复同质性,实现南北朝鲜语言统一的前提。[关键词] 南北朝鲜语言 异质化 差异一 随着韩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到韩国旅游、贸易的人越来越多,其中韩侨也为数不少。当他们很不流利地说着韩国语时,韩国人会感到非常亲切;相反,如果他们一句韩国语也不会说,韩国人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失望。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标志,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民族认同感,是因为“说同样的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几代人都在海外生活的韩裔还是近在咫尺的朝鲜同胞,语言都会很快拉近双方的距离。朝鲜半岛是大韩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地。地球上有3000多种语言,像朝鲜半岛这样只使用一种语言的国家是非常少的,这有利于南北语言同质性的恢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北分裂,互相中断来往,韩国流入大量的外来词,朝鲜则开展语言规范运动,这直接导致了南北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许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因为韩国和朝鲜的人民在相互交流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语言障碍,但毋庸置疑,双方都觉得对方的语言听起来不太自然,有些词汇甚至不知所云。这些种种现象造成心理上一定的隔阂。如果这种语言的差异越来越大,南北朝鲜对对方的语言日益生疏,那么,最终就必然会丧失民族认同感。这是许多有识之士所担心的问题。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南北朝鲜就应对各自的语言作出调整,恢复其同质性,使大韩民族重新团结。正如索绪尔认为的那样,一种语言体现一个民族的共同性,语言的统一是民族统一的前提。而认真梳理南北朝鲜语言的差异,是消除差异、恢复同质性,实现南北朝鲜语言统一的前提。南北朝鲜语言的差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韩国语遵循语言根据自身规律而产生的自然变化,而朝鲜语则遵循许多人为的规定。1933年,朝鲜半岛有统一的语言法则,即《Hangeul书写法统一案》(以下简称《统一案》)。1988年,韩国根据55年来韩国语的词汇和语音变化等将《统一案》修订为《Hangeul书写法·标准发音法》。与韩国尊重语言现实的情况相比,朝鲜的语言政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1949年,为消除文盲,传播社会主义政治观念,朝鲜宣布废止汉字,实行Hangeul专用政策。1954年,朝鲜制定《朝鲜语拼写法》,并于1966年出台了《朝鲜语规范集》,开始起用文化语一词,以和韩国的标准语形成区别。经过多年的规范化运动,朝鲜把大量方言充实到文化语中,把汉语词、外来词置换成纯净的固有词,并根据Hangeul构词规律创造了大量新词。南北朝鲜语言的差异越来越大。二 语言的三要素分别为语音、词汇和语法。南北朝鲜的语言差异在此三者上都有所反映。其中,语音和词汇上的差异是主要的,而语法上的差异则并不明显。(一)语音的差异语言的发音充担十分重要的功能。朝鲜半岛的语言属于中亚的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韩国的标准语以汉城话为基础,朝鲜的标准语(文化语)以平壤话为基础,但实际上两者的发音有很多共同点,它们最大的差异在于:韩国语遵循头音法则和子音同化原则,而朝鲜语则对这两个法则不予承认。朝鲜半岛的语言以音节为单位拼写。音节一般由首音(头音)、中间音、尾音(韵尾)构成。所谓头音法则,是指作为单词第一个音节首音的辅音由于受到后面音节的限制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