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ggtt
“八荣八耻” 做人为先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中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倡导“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荣辱观,实际上是回答了在生活多样性越来越突出的当今时代,一个人,一个社会,究竟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问题。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混淆黑白。“八荣八耻”应当成为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细想下来,其实“八荣八耻”不是在讲大道理,就是在讲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有句话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而身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指引,这种精神实实在在的是体现在如何做人。“八荣”就是一种比金钱更重要的做人需要的道德精神,是真善美的体现。 做人,首先要有荣辱感,要分清社会生活中的“荣”与“耻”。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意识的民族。“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当今这个大转型、大碰撞的年代,坦率地讲,一些人已经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了。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反对什么,应该倡导什么应该抵制什么,应该崇尚什么应该批判什么,都变得模棱两可,人们几乎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人一旦不辨荣辱,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做官就不会当好官。“八荣八耻”,如同一把尺子,量出了是非、善恶与美丑,及时明确地告诉我们何为荣,何为耻;知荣则必为之,知辱则切不可为。在我们认识模糊、思想动摇、行动犹豫的时候,用这把尺子量一量,就能辨明是非,不走歪路,不跌跟头。 做人,要“立德”为先,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立功”、“立言”。司马光曾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这也突显出了要想做好事,须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对于我们来说,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将本职工作做好,成为一个对部门、对单位、对社会来说都是有益的人,便是我们做好人、做好事最好的体现。如果大家每个人都能够如此,何愁我们的事业不能蒸蒸日上、我们的社会不能温馨和谐。 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人而言,从小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品行端正、情操高尚的人,成为一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抱负满怀的“少年”,今日的“强”又体现在何处?我认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便是。也就是说,青少年要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 回头想想,其实总书记所讲的“八荣八耻”都是我们身边能够做到的事情,它体现在辛勤的工作中,脚踏实地、善于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向上;它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一份关心、一声问候、一把搀扶、一片诚挚……这些都是责任,都是美德。做好人,做好事,其实不难。 
谈谈个人修养一个人的修养反应一个人的素质,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培养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自我。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就得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人们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 第二,我们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实,礼貌也是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与他人相处中,礼让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计较。 第三,为人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节俭,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心须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样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言行举止表一如一的人。 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生活或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虚心向人请教,做出了成绩我们不要过于骄傲,而是要更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我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零做起。哪怕是随手捡起路旁的果皮纸屑,在工交车上给老人或小孩让个座位,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其实这些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总之,个人修养是良好社会氛围的基本保障。
修身孟德斯鸠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更需要社会的关怀。”话正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以前说人,从两方面看,一是内心,二是外貌,但这并非这里的内方外圆。所谓“内方”指在父母、教师下奠定的人生资本;“外圆”则指的是在社会教育下健康的人格。在我看来: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即人品高尚的体现就在于“内方外圆”,两者缺一不可。若内过于方,则会致呆滞,不懂变通;若外过于圆,则会致滑腻,让人生厌。内方外圆,如同日月星辉,有日无月过于猛烈,让人难忍;有月无日又过于寂寥,让人落寞。只有通过内方外圆,人才能真正的剖析自己,从而达到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从而对自己的查漏补缺,真正的修养,养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古代,内方外圆表现为文武。钟子期琴艺了得,关羽武艺高强让人心生敬意,可又总觉的在冥冥之中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当我接触到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时,我明白了,那是一种两面的缺乏,只有李白才把实质发挥到了极致。而如今提倡的“内方外圆”,则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体。所以这是人最基础的追求,我们应该向往“内方外圆”去学习做一个大写的人。社会,金钱,利益,这些词连在一起给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因为社会教育与父母,老师教育又相悖之地,于是有人只注重在内在深层次。可一个事物有反面,必有其正面。要想修身养性我们就应学会趋利避害。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将吸收外部,纳为己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