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虫2012
《教育作文素材》1779年的一天,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准备视察一所学校校方为此准备了隆重的仪式:选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领唱欢迎颂歌。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王后到来时,已没有兴致听一个小男孩唱难懂的六韵步诗。她告诉丈夫:我累了。于是路易十六传旨:班师回朝。那个领唱的小男孩已经为此准备了多天,他在人生中第一次穿如此华贵的衣服,第一次被委以如此风光的重任。可此时,他却捧着诗稿孤零零地站在雨中,委屈地望着远去的皇家车队。等待了多天的荣耀没得到,反倒成了小伙伴的笑料。小男孩永远忘不了这少年的耻辱。13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作为雅各宾派的领袖,他强烈主张且真的把那个傲慢的国王和王后送上了断头台。那个小男孩便是马克希姆·罗伯斯比尔。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对那18个班上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45岁的相蓝欣是在瑞士任教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华裔教授之一,他还兼任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发现中国小学生的费用比瑞士还要高出十几倍甚至20倍。在瑞士,每一个孩子上小学、中学,不仅不收学费和书本费,还给每个小孩一个月补贴200瑞士法郎,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这里的公立大学也没有什么收费问题,一个学期也就500瑞士法郎左右去年11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整版介绍了一位18岁青年:通过了MCSD和MCDBA的全部考试,成为亚洲地区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之一。他仅有初中学历,曾经是一个成绩差得让老师失望、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他说:“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适合我学习的互联网,很幸运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了一种适合我的教育方法。”他的母亲说:“从才智上讲,儿子只能算是平平;从自制力来讲,他低于一般孩子。他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只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他的教育环境和方法,让他在求知欲最旺盛阶段能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学习。”【摆正期望的天平】 一个从中国内地移民来到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简直不敢相信,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业高中都没考上。而来美国才半年,英语还跟不上,怎么就奇迹般地得了杰出学生奖呢?校长还有亲笔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保持联络,将这位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 其实这位中国女人不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系统的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运作。美国中学所有学生毕业全部获奖,只不过奖项、名目不同罢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设奖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发奖是校长、老师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潜能正面手段本月中旬美国纽约州的地方法庭审理一场官司。这场官司的特别之处在于,一位29岁的单身母亲受到对自己现年9岁的儿子监护不当的指控,而她涉嫌违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她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神童。孩子的母亲伊丽莎白说,过去几年,为了让贾斯廷应付各种超常孩童的检测,她对孩子进行了近乎残酷的教育和培养,使孩子小小年纪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不过,伊丽莎白说,她这样做全是出于母爱。 迈克尔·乔丹的母亲说:“我认为不论是谁,如果把培养明星作为父母的奋斗目标,是父母幻想的悲剧性误导。实际上,我认为任何做父母的,如果把子女在任何领域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那是在危险的道路上践踏子女的前途。父母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和性格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无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在这以后,每当孩子在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更是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终成一代名家在德国我亲眼见过许多德国“君子”愉快地从事各种体力活动,例如议员在家里爬到房顶修整瓦片,坐在梯子上粉刷墙壁;大公司老板在庭院里满头大汗推着剪草机来回奔忙;大学文科教授自己组装电脑,设计连接家庭电脑网络;学者修打火机、配钥匙、安装上下水管道等等…… 卡尔先生是研究欧洲古代哲学史的教授,他家的那幢三层小楼房除了设计和盖房是请人帮忙,余下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干的。尽管德国人普遍富有,但在家庭室内装修上并不攀比豪华,他们觉得家庭装修用钱来堆那是愚蠢的。凡事自己动手干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以此来影响和培养下一代。卡尔说:“德国人重‘身教’轻‘言教’,要用父母的行动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一切靠自己而不能坐享其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老舍先生的教子方法有四: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都考一百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老舍先生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孩于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自然才是最美的。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他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为之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周国平提出,一个人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运用智力的乐趣、学习的乐趣关系极大。在这方面,东西方的教育是很不一样的。从源头上说,西方文化从希腊起,对智力运用本身的快乐已非常重视,常常把智力本身看成是一种目的,认为智力运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实用是第二位的。而在中国传统中,文化的实用性就比较强烈。其实,西方的科学注重的是科学精神本身,具体的科学成果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品,在这样的氛围里,科学才会发达。 人的智力生活其实包括了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生,两者可以合称为心智生活。教育的意义正是通过那些使他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把人引导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用这个标准衡量,我们发现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到底取决于心智生活的总体水平。我始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是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美国第威夫人:“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单没有任何关系。”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著名画家张大千说:“人生在世,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明朝冯梦龙:“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散布阳光在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如果把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关在门外”,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如是说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婴儿的情绪,是认识世界的反映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一个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 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没有体谅和信任,便没有友谊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育儿过程有艰辛,也有欢乐 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二战时期,有一个国家的训练营内正在组织一次赛跑。军队领导经过仔细地勘查,科学地设计了一条十分考验人的线路。领导非常重视这次赛跑,决定从这次赛跑的优胜者中挑选几个人,去执行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赛跑正在进行。士兵卡尔身材瘦小,多次感到身体不支,眼看越来越落后,他不断告诉自己:“绝对不可以放弃,必须坚持下去。”他发现越往后路线越复杂,跑起来也就越困难,到后来他已经是寸步难行了。不过,有一个信念始终支持着他:那怕跑最后一名,也要坚持到最后。 突然,他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岔路口。在岔路口处竖立着两个指示牌。分别标出两条路:一条是军官跑道,一条是士兵跑道。凭借过去的经验,卡尔知道,通常负责管理的军官们一般在体能方面不如普通士兵,所以为了方便他们,军官跑道一般要比士兵跑道更平坦,更容易到达终点。虽然心中有一些不平,但卡尔依然朝着士兵跑道前进,可是看到指示标牌的其他大多数士兵都选择了军官跑道。 另卡尔感到奇怪的是,后面的道路比他以前跑过的道路要平坦得多,跑起来也更加轻松。在通过一个黑暗的隧道之后,他就看到了前方批飘扬的彩旗----终点到了。 当卡尔跑到终点时,最高长官麦克逊将军亲自过来与他握手,并且祝贺他跑出了前10名的好成绩。卡尔感到不可思议,在此之前,自己连前50i名都没进入过。 他问麦克逊将军:“那些选择军官跑道的士兵都在哪里?”麦克逊将军告诉阿他:“他们还在路途中,不知道天黑之前能不能出来。”原来,当初设置那个指示标牌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军官和士兵分开赛跑,而是为了考验士兵的诚实度。这次越野赛,根本就没有军官参加。 卡尔以其绝对的诚实赢得了比赛,同时也获得了执行那项艰巨任务的机会。
1、不达目的不罢休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分析:语言人师侯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 2、无腿飞行将军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大的飞机被击落,他在双腿受伤、冻坏的情况下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同到自己的阵地。双腿截肢后,他经过锻炼,重又驾驶歼击机作战。他很重视人的体育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运动,喜欢划船,踢过足球,当过守门员。他停飞后每天早晨拼命锻炼。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预防感冒。 分析:对于一个双腿截肢后又重回驾驶室的人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发生需要一个支撑点,那就是毅力。 3、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4、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匡衡 有个叫匡衡的人,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读书。匡衡邻居家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了起来。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不要钱,才主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匡衡成了一个有学的人。 5、牛顿勤奋学习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他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人们的赞许。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力升入空中。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有一次课间,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愤怒极了。他想,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发奋读书。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