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名家的议论文800字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2

徐愉201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名家的议论文8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angweitju

已采纳
我难以想象,如果幼鹰不独自经受自然的磨难,又怎能展翅于苍穹?我难以想象,如果梅花不独自承受秋风的萧瑟,又怎能傲放于严冬?我难以想象,如果男孩不独自承受摔跤的痛苦,又怎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儿?在老鹰的关心下,幼鹰的命运是生于鹰穴,死于鹰穴,多么令人寒心啊!不经历秋风的洗礼,没有梅花会傲放于严冬。男孩只在他人的关心下成长,何时才能走出保护伞独自生存?伞外的世界与伞内的世界根本不同,伞外的灾苦比伞内更为艰难,又没有任何人的保护。如果不早点学会对待挫折,形成依赖心理,那就如同有一天把深海鱼类捞上海面,因无法快速适应压力而死亡。现在有些大学劝退无自理能力的学生,难道不足为警示么?公安部统计,许多青少年犯罪是由于无法适应家庭给予过多关心而社会人心冷漠所致。学会自己独立面对挫折,自己爬起来,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成就大业的奠基石,越早越好,走出保护伞。苏轼学会了承受挫折,并没有乌台诗案一蹶不振,而是信步雨后,“一蓑烟雨任平生”。曹雪芹没有被“一把辛酸泪”吓倒,而是勇敢地走下去,给世人一部惊世大作――《红楼梦》。刘翔敢于从困难中爬起来,独自真正站起来,不畏挫折,以12秒88成为世界记录的保持者。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丁晓兵,在失去右臂的苦难中站起来,二十多年一直是英雄。如果一直呆在保护伞下,我想世上又会少了苏轼、曹雪芹、刘翔、丁晓兵等这些人,少了那种人生的伟大精神,而快些走出保护伞,就会尽快得到受到挫折的机会,而在失败中培养坚毅的精神。尽早走出保护伞,是我们提前适应大环境与认识自我的过程。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人,就是因为早早离开关心而独立,才变得成熟。洪战辉一人挑起一份家庭的负担。因为他早已走出保护伞,早已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走出保护伞后,我们与世界对话,与心灵对话,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与技能。外面的世界不一样,充满艰难;为了得到成就人生大业的基础;获得与世界、与自己对话认识自己。所以,早点走出保护伞!暖风吹人醉,疾风见劲草。这早已是我们见惯不怪的都市场景!一群大学生打包将成堆的脏衣服带回家,斑马线上的青年由年迈的祖母督促着,父母哄着被老师批评后的“小愤青”……爱已无处可逃,像干热风席卷而来,“滋润”的是一大群中国孩子。这种爱不是不让我们感动,只是在感动之余,许多更为珍贵的东西都被轻描淡写地一提而过――爱还是潮水般涌来,孩子依然是那个在荒岛等待救援的无助者。当辛辛苦苦的付出换来的是漠然麻木或者惊心触目的杀戮,我们或许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干热风”式的爱是拯救了一批孩子,还是摧残着我们自己?他也是一个孩子,与所有的孩子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说他没有父爱或母爱,显得不切实际,至少这种爱对他来说是不完整的。他从一个男孩过早地成为一个大青年,布满血丝的双眼,写的尽是不屈与抗争。“温”风拂面的感觉他从不敢奢望,疾风骤雨已成为生命的一种常态。在厄运中盛开成一朵绚烂的花。我们都知道他是谁,他就是曾经赚取中国人大把大把眼泪的洪战辉。一个在“疾痛惨怛”中辛苦辗转,连“喊父母”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一群在和风细雨中徜徉恣肆,却连最基本的行走都快忘记。家庭在两段不同的宿命中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与学校仿佛已被遗忘,“三个大人一个孩”的四角戏总让人觉得生疏。是学校、社会的缺席让家庭在孩子成长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是这种固有的弊端造成中国的教育失衡?西方早就提倡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步走战略,在各阶段又详细分划,相互补充,做到家庭教育不过头,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从中走出的是体格健全,品学兼优的科学家、工程师、诗人……而我们从家庭中走出的是娇生惯养的柔弱宝贝;从学校走出的是“两耳不闻天下事”“满嘴谎话流行语”的新新青少年,从社会中走出的是疲惫不堪的烟鬼、酒鬼、网虫……中国人总是那么无私奉献,也许父母之爱只是一股摧人的干热风,相反,一场从天而降的疾风却能吹出几株劲草。这样的独角戏不能上演,结局只会是两败俱伤。在我们跌倒的时候,需要家的温馨,教育,社会,学校的搀扶,这样的爱才完整。

名家的议论文800字

165 评论(8)

diudiu千

想写好中考作文,在我看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严谨的布局: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开了个好头,这篇作文就会很好写了。  凤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  猪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中考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 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2014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  豹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  细腻的文笔: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散文;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要用细腻的文笔呈现出来,使文章中点更突出,让阅卷老师在看试卷的过程中,有深思,放慢阅读速度和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让阅卷老师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更具灵性。  贯穿始终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当,错落有致的文章上,还必须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条线就像鱼的脊椎一样重要,这条线一定要清晰,明确,千万不可含混不清。  把握好这几点,一篇好的中考作文已经大致成型,不过要想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这仅仅是开始。
33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