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兔儿a
孩子天性质朴,天真烂漫,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是呵护在怀里的小宝贝,依赖性和惰性日趋明显。如果家长稍不监督,就会出现作业不及时完成,目中无人,散漫的性格。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由于学科任务依然是占主导地位,很多孩子成绩很好,却没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更加重视政治道德教育,而忽视一些基本细节的道德素质养成。所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粗野、毫无礼貌、拖拉磨蹭、马虎散漫、懒惰任性、”等不良倾向。而“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以下将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原则、途经和方法来阐述。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我国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个人认为这个目标就是学校更加重视政治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各方面都不成熟,爱国教育自然十分必要,但是只需孩子没有什么大的偏差,可以适当弱化这方面的教育。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发展其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矫正自己的行为。我认为这方面是重点内容,最普遍的就是对是非能力的判断,比如乱扔纸屑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这是个不道德的行为,从而约束自己不去乱扔纸屑。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儿童要自觉提高道德认识。老师、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跟随在孩子身边,孩子需要自己多思考、观察、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道德认识,能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主要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小学生正处于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较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影响。所以在行为习惯养成时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除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以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做人。我的班上有一个孩子,十分聪明,可是价值取向却十分扭曲。他认为自己家中很有钱,不需要用功读书。所以对同学、老师都不尊重,上课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经过多次教育,收效甚微。我近乎绝望。后来我联系了他家长,得知家长十分溺爱这个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而且舍不得孩子受苦,甚至对孩子说,只要你乖,我们家有钱,你不用担心。我进行一次家访,和孩子家长谈了许久,矫正家长思想,告知其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问题,面对失败。而且很多事情并非钱能解决的。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明白要靠自身努力才能有美好未来。从此像变了一个人,和同学和睦相处,也能尊敬师长。(二)疏导原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孔子很循循善诱,他的学生颜回对其老师做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理,欲罢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困惑,他们不能一下子就明白,这需要一个长期反复教育过程。在我班上还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孩子作业匆忙,字迹潦草,而且认为有做完就好了。现在的孩子普遍十分贪玩,他们能明白作业要即使完成,却不能将要完成好作业记在心中。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大部分老师都十分头疼。这个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其认识到写好作业将有利于考试得高分。每个孩子都希望得高分,潜移默化之中,将形成书写规范的好习惯。(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身为师长我们要充分尊重与信赖学生,同时也必须对他们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我国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扰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须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也是较好孩子,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皮革马利翁效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最后还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不能姑息迁就,放松要求,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用直线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自然是难不倒孩子,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得到这个分数。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没有用尺子。我狠心都将其扣掉。这样孩子才能牢记在心。并且在以后的作业与考试中,孩子都养成用尺子的好习惯。这种耐心、细心、用心的良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要有计划的进行,做好衔接工作,毕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逐步提高的过程。老师们,家长们要耐心细致,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 (五)因材施教原则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他擅长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班有两个孩子都不爱讲卫生,每次检查指甲时候,都是黑黑长长的。但是一个孩子性格内向,每次被我批评后都不停掉眼泪。另一个孩子活泼开朗则无关紧要,还会和我开玩笑说:“老师,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对于这两个孩子,我真是有点手足无措,我都是极其严厉地批评。但是依然收效甚微。后来我抓住这两个孩子特点,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第一个孩子内向,但是做事细心认真,我就让她有空时候就去办公室整理作业,每次伸出脏兮兮的手时,孩子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第二个孩子外向,却极其好面子,有一次我将他的手展示给一个一年级女生看,他顿时羞得满脸通红。于是都改了这个坏习惯。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个人更倾向于思想品德课,班主任工作,及一些课外活活动。思想品德课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是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班主任要做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工作,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促使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配合,共同对学生教育。我们学校有诸多活动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例如:晨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习作宣传栏、表扬栏等等。在这些活动下,孩子们听多了,思考多了,良好行为习惯也逐渐养成。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校开展“每周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活动。第一周是“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对于这周活动效果显著。学生看到老师都能敬礼问好,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也不忘“谢谢”,做错事也能即时道歉。整个学校洋溢着和谐的气氛,让人身心愉悦。 四、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一)说服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比如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在说服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要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波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当然,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去叩开孩子心灵的窗户。我校晨会之际,许多老师都会先讲述一个道德小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孩子们注意,孩子听得认真,还会动脑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样印象深刻,又达到教育目的,实属一举两得。(二)榜样法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伟人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等。我们要激起孩子们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让其心灵为之惊叹。学生在受到榜样熏陶之后,要把这份感情、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爱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份情感。(三)锻炼法切记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时冷时热都无益于品德培养。所以学生要自觉,但师长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督促、检查。(四)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有利于学生对良好思想、行为的长期发展,而批评处分则可以帮组他们改正缺点、错误。当然在表扬批评时,要做到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小学生刚入学不久,依赖性和模仿性较强,但由于年龄较小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些学生身上存在比较自私,不懂礼貌,不爱参加劳动等缺点。所以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习惯一、 好品德的培养(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