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8

xzcotton_16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上海电机学院论文格式模板下载官网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笨笨笨熊

已采纳
毕业论文前言部分前 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和劳动行为,换取报酬,以满足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需求。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可以使员工有一种安全感和对预期风险的心理保障意识,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反之,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则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和不信任的感觉,使员工产生抱怨,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上市企业,晋城市LH集团在成立之初到现在,都保持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但在发展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核心员工流失、员工工作绩效水平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正是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所造成的。本文将在对LH集团薪酬制度现状深入调查的情况下,结合最新的薪酬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以岗位评价为重心,对薪酬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为如何建立公平合理、并且具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提出实践应用方法。 转自:

上海电机学院论文格式模板下载官网

319 评论(14)

heiying34

回答 前言怎么写:一、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述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及研究成果。一般SCI论文引言在450字以内,2-4个自然段。二、尽量准确、清楚且简洁地指出所探讨问题的本质和范围,对研究背景的阐述做到繁简适度。三、要把该领域内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概括总结出来,特别是最新进展的引用。四、采取适当的方式强调作者在本次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和贡献,让读者顺着逻辑的演进阅读论文。五、解释或定义专门术语或缩写词,以帮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阅读稿件。
337 评论(8)

zjpjzhd

回答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由八个部分组成:(一)论文名称(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六)论文的基本内容(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273 评论(8)

0820304010

欧姆定律和电磁关键词:欧姆定律 探究 电磁 应用欧姆定律的探索简述: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电学的基本实验定律。实验人:乔治�6�1西蒙�6�1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年)是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巴伐利亚埃尔兰根城。过程: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化扭秤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  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欧姆很努力,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  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 1826年,欧姆用上面图中的实验装置导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质座架上装有电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盘,s是观察用的放大镜,m和m'为水银杯,abb'a'为铋框架,铋、铜框架的一条腿相互接触,这样就组成了温差电偶。A、B是两个用来产生温差的锡容器。实验时把待研究的导体插在m和m'两个盛水银的杯子中,m和m'成了温差电池的两个极。  欧姆准备了截面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导体,依次将各个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观测扭力拖拉磁针偏转角的大小,然后改变条件反复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成下关系:  x=q/(b+l)式中x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的大小,它与电流强度成正比,A和B为电路的两个参数,L表示实验导线的长度。  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  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1欧定义为:当导体两端电势差为1伏特,通过的电流是1安培时,它的电阻为1欧。  一个导体的电阻R不仅取决于导体的性质,它还与工作点的温度有关。对于有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当温度降到某一临界温度T°C时,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这就是超导电现象。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金属导体的电阻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电灯泡中钨丝的电阻。半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很大,温度稍有增加电阻值即会减小很多。通过实验可以找出电阻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电阻的这一特性,可以制造电阻温度计(通常称为“热敏电阻温度计”)。公式及其推到公式: I=U/R  其中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   由欧姆定律所推公式:  串联电路:   I总=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U总=U1+U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的总和)  R总=R1+R2++Rn  U1:U2=R1:R2  并联电路:   I总=I1+I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  U总=U1=U2 (并联电路中,各处电压相等)  1/R总=1/R1+1/R2  I1:I2=R2:R1   R总=R1�6�1R2/(R1+R2)  R总=R1�6�1R2�6�1R3:R1�6�1R2+R2�6�1R3+R1�6�1R3   即1/R总=1/R1+1/R2+……+1/Rn  I=Q/T 电流=电荷量/时间 (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  也就是说:电流=电压/ 电阻  或者 电压=电阻×电流『只能用于计算电压、电阻,并不代表电阻和电压或电流有变化关系』  欧姆定律通常只适用于线性电阻,如金属、电解液(酸、碱、盐的水溶液)。欧姆电磁发现:182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戈和吕萨克发现,当电流通过其中有铁块的绕线时,它能使绕线中的铁块磁化。这实际上是电磁铁原理的最初发现。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在一根并非是磁铁棒的U型铁棒上绕了18圈铜裸线,当铜线与伏打电池接通时,绕在U型铁棒上的铜线圈即产生了密集的磁场,这样就使U型铁棒变成了一块“电磁铁”。这种电磁铁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铁块,而当电源切断后,U型铁棒就什么铁块也吸不住,重新成为一根普通的铁棒。1829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因此不必担心被铜导线过分靠近而短路。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将它们一圈圈地紧紧地绕在一起,由于线圈越密集,产生的磁场就越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试制出了一块更新的电磁铁,虽然它的体积并不大,但它能吸起1吨重的铁块。  电磁铁的发明也使发电机的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电磁铁磁场方向的判断:电磁铁的磁场方向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断。  安培定则是表示电流和电流激发磁场的磁感线方向间关系的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   (1)通电直导线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一):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的指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二):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磁场和电磁场:磁场: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概括地说,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变化电场产生的。磁场的基本特征是能对其中的运动电荷施加作用力,磁场对电流、对磁体的作用力或力矩皆源于此。电磁场: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 。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应用: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电磁铁是电流磁效应(电生磁)的一个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如电磁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等。  电磁铁可以分为直流电磁铁和交流电磁铁两大类型。如果按照用途来划分电磁铁,主要可分成以下五种:(1)牵引电磁铁──主要用来牵引机械装置、开启或关闭各种阀门,以执行自动控制任务。(2)起重电磁铁──用作起重装置来吊运钢锭、钢材、铁砂等铁磁性材料。(3)制动电磁铁──主要用于对电动机进行制动以达到准确停车的目的。(4)自动电器的电磁系统──如电磁继电器和接触器的电磁系统、自动开关的电磁脱扣器及操作电磁铁等。(5)其他用途的电磁铁──如磨床的电磁吸盘以及电磁振动器等。欧姆定律与电磁总结:生活中人们通过控制电阻来控制电流的大小,从而使用电器符合人们的使用,如变速电动机,可调试亮暗的台灯,另外,人们也利用欧姆定律得出的结论来控制电磁场的大小,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
304 评论(12)

Lian.

上海理工大学代码是1025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上海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沪港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历史华东工业大学1900年,因庚子之变,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成员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1902年,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购得土地,开始建造校舍。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1911年,浸会神学院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上海浸会大学。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1942年1月,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1946年2月,学校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1951年2月1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接管沪江大学。学校改由中国人民自己办理,不再接受外国津贴,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资助。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受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1月,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同年,又另行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工业管理学校。1958年7月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将上海工业管理学校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学校。8月25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建议,同意学校升格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6月,一机部决定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的专科部分合并,校名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上海工业学院”,以发展军用仪器仪表制造专业为重点。1960年5月9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撤销建制并入上海机械学院。1979年1月,原上海工学院建制分出成立上海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恢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1994年2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07年10月1日,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校址在白克路(今凤阳路)。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接管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和校产。1918年,中法两国政府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1923年升格为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1949年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校之后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并入学校。2003年7月,上海市政府将学校列为市属高校中重点建设的学校之一。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318号校址、原上海电机学院军工路1100号校址并入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5月,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次,省部级人才189人次,高级职称教师859人,博士生导师260人。光电学院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5月,现有60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编辑出版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中美合作)、车辆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证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光学工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学科(培育):数字出版与传播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光学、能源、控制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热能工程、系统工程、光学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上海市重点学科:系统分析与集成、系统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光学工程、印刷出版、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经济系统运作与调控、建筑环境工程与节能、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学术科研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学校设有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医疗器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另设有高性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数十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截至2017年5月,学校获批参与建设5个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分别与5家企业联合共建。学校承担和参与多项“973”、“863”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学校具备以“军工三证”为主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建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6年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研发设计创意);2009年成为首批11家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之一;在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结果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价为A类(优秀)科技园,在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排名第六。2016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6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12项。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9余项;ESI高被引论文63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2余项。合作交流截至2020年7月,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与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海军军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截至2020年5月,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1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近千人。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和标准。在电子商务领域,参与联合国有关网上争议解决文件的起草工作。学校与英国精密测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环境岩土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与美国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学—Keysight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共建“超网络研究(中国)中心”,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与车辆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7年,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上海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为运营实体。2009年由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组成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20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单位共建“上海市技术服务联盟”;在上海市杨浦区、宝山区和奉贤区,浙江省温州、武义、义乌、萧山、桐乡、宁波,江苏省启东、武进、宜兴、太仓、如皋、苏州、张家港,安徽省蚌埠、芜湖,湖南省长沙等地,分别建立了技术转移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创新分基地。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已开展了800多项技术开发、转移等项目,合作伙伴近500家企业,合作地区遍及全国20个省市。
21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