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3

pasifa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题目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oposcat

已采纳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题目是

132 评论(14)

bkd010101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27 评论(9)

Yeahnm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3、教育目的培养“士”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一些重要教育思想仍然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今天,重温孔子的教育思想,必将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 中国论文网 -htm首创私学。他认为,要调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改变社会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扩大培养人才的范围,多出快出治国安邦之才。因此,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少数贵族专职人员垄断教育的特权,提倡并亲身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有教无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二,人不论聪明愚笨、品行高低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都可以接受教育。其四,人不论长幼之分,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反映了孔子创办的私学是真正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种族和年龄限制的。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因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周游列国。孔子不仅在鲁国设立讲堂教学,还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社会的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问难。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孔子和弟子们都畅谈人生志向、个人抱负,师生之情非常融洽。终生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生存》一书,极力倡导终身教育理念。事实上,终身教育理念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体现了。孔子本人对终身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因此才有:“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言论。这也是孔子一生学习的鲜明写照,他用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修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自身发展。孔子提倡和亲身践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终身教育”等思想,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样,在今天,他的思想和实践也能给我们现在的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实际出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局势中,孔子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因此孔子从实际出发,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把学校从“官府”转移到了“民间”,扩大了教育对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当代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经费问题是影响当代教育的重要问题,古代圣贤孔子办学都需要“束�”这种见面礼作为教学经费 ,他的穷苦的学生就是倚仗老师募集的资金才能度日。在当代,教育也需要加大经费的投入,面对穷苦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发放奖、助学金和减免学杂费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努力让每个穷苦的学生都能接受帮助,完成学业,从而求得自身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学生的招收应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种族和年幼,我们都要一视同仁。 遵循“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如颜回、子贡比较聪明,“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柴也愚,曾也鲁”,但经过孔子“因材施教”式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他们最终都成了高材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就有七十二,他的这种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告诉我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多出快出各种人才精英。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孔子从教40多年,办学规模越办越大,弟子3000多人,来自不同的阶层和地区,这与他周游列国讲学、重视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全国上下广大群众达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和“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社会共识,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对人自身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外,我们还要努力引导他们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理念,鼓励支持人人通过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来完善自我,求得自身的发展。
11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