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0

圈儿圈儿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uansu12o

已采纳
语文教学因其具有的人文性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追求其内隐的对精神和人格素质的深层文化本质,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没有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其实际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观。毫无疑问,它是应该被抛弃的。但语文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只有充分把握好度,充分把握好艺术性,人文性教学的目的才能完成。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一、把师爱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怀人文关怀 师爱包含三个层次,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师爱的教师,如何能上好一堂课,如何去对学生进行感情、价值的熏陶?师爱不必刻意包装,也无需做作。师爱是极为寻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是极为寻常的一声言语、一个抚摸,是极为寻常的一次赞赏、一次批评。一天,我听一个教师上《春》这篇课文时,他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像什么。一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举手了,老师面带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这位学生站起来之后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讲不出一个字来,全班的同学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他的脸胀得通红。老师于是走到的身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蹲下身微笑着,并轻声地说:"我相信你能行。"关切地期待着小男孩终于说出来了。老师一手环拥着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夸他说:"说得真好,棒极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老师关爱的言辞、微笑的鼓励,这个小男孩在同学议论声中是绝对难开口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使陷于尴尬、冷场的课堂异常地活跃起来了。一堂好课洗尽铅华难道不是教师的爱心在支撑吗? 二、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育即生长,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长。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身体力行的推动者和塑造者。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观既具可塑性,又日趋定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名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样不仅可潜移默化,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讲述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重点讲述他双腿残疾后与"心魔"作抗争时复杂、痛苦、矛盾的心理历程,并向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卫国,不幸致残眼盲,可他身残志不残,克服困难,著书立说,在编辑部遗失他的首稿后并不气馁,象蜗牛一样又第二次写成此书。同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又将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呢? 当学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时,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们的课堂,真情实感便洋溢进了他们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他们。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素材比比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挖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来表示,创造性地施教,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理性上获得思考。 三、用丰富的情感构筑课堂,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他们的交流、对话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为语文课堂活动的凭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丰富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洋溢着情。一堂语文课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趋势感情,并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教师只有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德、精神等人文性内容,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悟与品味中产生思想的飞跃,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礼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动。 我们在挖掘文中情感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教师的,因为我们情感倾泄的主体是学生。否则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在这一点上,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训:《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我教过几遍,学生反映不错。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时,自己站在讲台上,被朱自清那绝妙的景色描写所感染,不觉大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台下鸦雀无声。得意之余,我瞥见学生无动于衷。原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欣赏水平与教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你感染了,调子唱高了,学生不以为然。我及时调整,让学生来读,讲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七嘴八舌后,终于把学生从家里的山塘夜景中带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来,师生的感觉都不错。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艺术地运用语文文本这一人文性载体,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甚至对整个社会都起着重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文性教育应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425900湖南省东安县职业中专)《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文档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论文

284 评论(13)

scxlm

一、语文的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如“穿衣”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来的蔽体、御寒上升为一种装饰了吧。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它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二、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1、教师指导作文:教师不能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这是对作文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2、教师评改作文: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3、教师要耐心期待:教师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应该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进步,在评语中插入征询意见式的语句暗示学生。老师几句赞美的话,真挚的话,会沟通两代人的心音,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欢喜。
28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