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2

chunlilu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现象学论文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odon

已采纳
范文:我们的水球 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十分璀灿,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拥有的水量非常巨大,总量为86亿立方千米。其中,5%在海洋里;76%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惊天动地的水循环 全世界的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水循环保证了人类淡水的供应。知道水的循环以后,你就能解释:云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江河里日日夜夜总是川流不息?为什么千万年来那么多江河水流进海洋,而海洋不见满溢出来?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一、什么是科普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普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 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如重庆市人民小学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些考察、研究课题,完成了《重庆黄角树特性调查》、《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等多篇小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小论文一等奖。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龙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 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靠嗅觉找到食物,靠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 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 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 正文 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 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 《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靠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后誊清寄往报刊发表或参加各级小论文竞赛。

现象学论文怎么写

111 评论(9)

liangce88

大学生怎样写论文 作者:龚奎林 文章来源:hulian 点击数:695 更新时间:2005-1-1 做论文的时候,大概有三个步骤: 第一,读作品,初步拟定一个论文方向。 第二,把关与这个作品,特别是关与自己拟定的方向的所有先行研究都搜集到, 仔细阅读一遍。 读完之后,大部分的人(包括我),就会发现自己想写的都被别人写过,不知道自 己该写什么了。 第三,忘掉这些先行研究,忘掉所有这些东东,把作品重新细细地读一遍。 这时候,往往能有新发现。 第四,在充分利用先行研究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我觉得本科毕业论文,提出新观点很不现实。到第二步:理清先行研究的脉络 就可以了,读研究生的时候再有新观点不迟。 也许本科同学论文写作最重要的并不是看他能不能提出几个新的观点或是在某一领域中有新的见解,当然能够是最好不过的。更重要的,我想应该是一种搜集资料的能力,一种对思维的训练和提高。 做论文或是做学问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能活学活用。这才是培养的目的所在。 至于找资料,我们都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且一篇高水平的文章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诞生的。广泛的占有资料是写作论文的前提条件。写作论文总的来说是个动态过程,在确定好题目方向之后,你还要继续深入地学习这一领域各种最新的见解,所以你的论文提纲也许就会随之而改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论文里面,并不是一定要提出绝对的新观点,许多已经有的材料,你只要合理的重新整合,也许就会妙笔生花。 再次,论文需要更多的并不是语言的组织,而是你的深思熟虑,要将你论文当中所论证的问题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到,也就是要能自圆其说。 先行研究的资料得自己找。 有的朋友以为写论文就是论述观点,求别人找资料天经地义。 其实不然:学会找资料乃学术的最基础的一步,这一步不自己走,便永远不会 写论文。先别急着提观点(何况你的观点大部分已经有别人说过呢)。
223 评论(10)

ivyleo

第一章综述第二章研究内容第三章总结展望第四章为英文材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本格式1、问题的提出表述为什么要做本课题,亦即介绍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和背景(实践的或/和理论的)。2、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叙述此课题的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3、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综述)他人或自己关于此课题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主要有哪些相关成果(观点、理论、实践成就等),总之已经获得了哪些对自己的研究有支持意义的成果;还存在哪些不清楚或未解决的问题,或者还有哪些不足,有待于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探索(而这正是自己要做的)。4、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预期要突破的问题(即创新点)思路:说明将通过怎样一个理论思考、实验研究等探索过程达到你的研究目的?方法:本研究中主要将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必要的和主要的,按照大类分)?要按照研究的逻辑顺序具体说明在研究某个方面或环节的问题时将采用什么方法。重点:本课题研究中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方面或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难点:本研究中最不容易解决好的工作环节或最难克服的问题。预期突破:你的研究有可能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取得什么样的创新性成果?5、本研究的意义(理论的或/和实践的)论述本研究可能具有的各方面的意义:本课题研究在实践方面的意义;本课题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本研究所采取的新思路、所尝试的新方法等具有的理论或实践意义。6、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硬件和软件,主观和客观,资料和手段,等等,要概述)7、本研究需要提供的支持和/或有可能遇到的困难8、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时间安排9、本研究的基本内容(论文框架)10、本开题报告所用和所涉及的参考文献11、有关附件列出所要采用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等。提示:在最后定稿的学位论文中:1、 开题报告的1—5项内容应该出现在“引言”(或绪论、前言等)部分,并在“引言”最后概述本论文的基本逻辑结构(这是第9项的变形)。2、 开题报告的第6-10项可不直接出现。3、 开题报告的第11项附列在论文的“注释与参考文献”之后。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我主要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这些按杂志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中。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 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文章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科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入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下面我举一个自己的经历。我在苏联做研究生时,发现可卡因引起的中枢阵挛性痉厥与大脑皮层的成熟有关。在兔胎儿期和新生兔期都没有这个反应,而是出生后才逐渐出现这个反应的,要到出生后21天,相当于性成熟期,才能与成年兔一样出现典型的阵挛性痉厥。这一发现当然很有意义。我的导师很高兴,说这一发现已足够作为你副博士论文的基础了。但不久,我在一本1940年德文的药理教科书中看到一段文字,记载着一位德国作者发现过与我观察到的同样现象,说明着同样的问题。我不加思索地拿着书给导师看。导师认真地从头看到底,突然拍着我的肩膀大声说:“好小伙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成才!但现在你必须从头再找新的发现。”待我又做了不少工作,论文答辩通过后,导师将那本德文书送给了我,说:“留下做纪念吧!为了你的诚实、勇敢和信心。”“诚实”是我当时就明白的,“勇敢”和“信心”是后来逐渐明白的。勇于否定自己的“发现”,有信心自己还会有新的发现,不图一时侥幸成功,尊重前人的工作,哪怕可能是无人知晓的记载,这些确实是成才必要的品德。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抄过家、毁过书、下放过五七干校,后来又多次搬迁,但这本书我一直留在身边。我不敢忘记导师对我的期望。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301 评论(9)

wakalala

不要抄袭, 人一定要靠自己额。!
200 评论(13)

Stop懂了

论自然现象的“理解"与人文社会现象的“说明"叶泽雄(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武j置430079)摘要:自救尔泰提出“自燕需要说明,历史需要理解”之后,关于说明与理解及其相王关枣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令。关键词:说明;理解;自然辑学;人文社告科学说明和理解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发展中历来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或“科学研究 与 人文研究”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潮、派别和观点。在“科学研究”看来.对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在方法论上同属一系,因而主张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建立普适于自然认识和人文杜会认识的“统一科学”。这种观点.远可以追溯到古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近可以追溯到孔德、约翰·穆勒那里: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基于经验现象的观察,并努力占L大量的现象重复中建立起某种因果性。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孔德把说明规定为只是精确地分析产生现象的环境,用一些合乎常规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穆勒认为.依据因果律指出某一现象的原因,或者一种现象可以依据一条自热定律演绎出另一种现象.这种结果或者被演绎出的现象就叫得到了说明。坚持近似观.点的还有R鲁德纳的(杜会科学哲学).G 霍曼斯的(社会科学的车质) 及E.奈格尔(科学的结构)等 显然,在科学“统一”问题上,上述观点在其方法论上是 说明为基点的.理解只是“提供动机假说的.与心理学相关的助发现方法 (亨普尔)。亨普尔提出了著名的“覆盖律模式 (D—N模式),认为历史学中的“说明 与自然科学中的说明,其逻辑性质是相同的.两者间只有粗细之别,历史说明不过是“科学模型的粗糙复制品”[1】。与之对立的则是各种反实证主义的“人文研究”立场.它I『]指责基于统一科学现而把人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同的实证主义取向和设定。它们援弓f德国哲学家驮尔泰的“精神科学(Geisteswisser~cnaft)概念,强调对社会生活进行学科探究的“人文研究”从根车出发点上就不同于自然科学 人文研究的对象是导致人I『]行动的内在意义,与自然科学对象的物理性和经验性相比,内在意义具有无限开放性和相对不易把握性,因而它无法达到以自然科学为设准的说明和预测所要求的普遣性范畴和客观性论证。换言之,人文社会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verstehendundemtanding)而非“说明”(explanation)。这种见解在敦尔泰的如下名言中得到鲜明的表达:“自然需要说明.历史需要理解。”这种观点的极端形式甚至认为.对,于人文杜会认识而言普遍性和客观性不啻是一种幻想。如果说.伽利略在物理学领域开创了自然科学的因果性解释之先收稿日期:2000—09—06作者简介:叶泽雄(1956一).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认识论及方法论问逼研究29自然辩畦法研究, 邵幺缚 哲学求兼昕吐学岽德 依森(J·G·r) n,l 81 65 1884)则 执将』、丈社会抖学的理解 自然科学的解释加“ 匾讣.井悼弼已在听尘斟学的研究中一萁后.秋尔尜在他的解释学名作<精冲科学讳 ,(I 883)巾把”理解”怍为解释模式进一步推副整t人文社会科学(在德国台称为“精种斟学”)他关于说明与理解讣别指向自然科学与情种纠学的方法论的两分沦,经过修改而被韦伯接受为他的 理解}士尝学”的基础。到.Lltt纪中叶 经过悔洛一庞蒂、温奇和赖特等凡的发展而形成人文}七会科学研究的人文主义传缆应该看到,实旺主义的“科学研究”忽视乃至否认自然现象与』、文}士会现象、自然科学与人丈I七尝科学、自然科学方法 奁与』、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之的差异性固然片面,世主张“说明 在』、文社会辞学中同佯适用 育教,则有其合理性。不过,这派观点既然主张』、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方法沦 同属一系,即簧求把对人文社尝现象的说明“同化”于自然说日』J之中 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来促进和评判几文社会科学的进步,这实际上是 消解说明在人文社会抖学中应有的合法地位来换取』、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音,各种反实证主义的“人文研究”的兴起及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注意到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社会现象、自然科学与人文}土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差异性,进而把“理解”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独立化、科学化在方法论上的一个独特的解释模式提了.出来。然而,这派观点虽然注意到}兑明与理解之间的差异性,并试图证明二者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ⅢI}是以理解为基点的境一 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消解甚至否认了说明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合法地位。要正确把握说明与理解及其相互关系,笔者以为,必须突破上述诸观点所固守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幞式,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对象和方法上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中辩证回答说明与理解及其统一性。如果说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奎困以其 译不准”骧则强化 凡文社会科学中说明与理解的相对性和非确定性的话.那幺符号指涉的条件性则表明r知识在既定系统中的相对确定性而在自蝗科学巾,海森壁的“测f准”原刚 彻底拆除r以知识的“确定性 和“非确定性”,“一般性 和30第17卷 4期“个别性”为毡础的艏亘在凡文 会斟学坷自然科学 理解与随叫之 的高墙 ,己I色足凡丈 会科学还是自然抖学,就其同勾凡娄的知 只 吉.确定性非确定性,一般性 个刖性.乃是其共同特征。它f】之间的关系.唯有基于彻底的辩证法—— 把绝对与相对 确定与非确定、般与个别等等视为对芷面的统一— — ‘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兑明与理解也不再分 于冉然科学和凡文社会科学的对立方法,而屉在这两个领域中并同执行认识的使命。H不过.由于两种僻学所面对的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掰需要耐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甩怍出合理的厘定和具体阐释罢 。2宴际上,自放尔尜之后,凡们已不再固自然科学与人文杜会科学的区删而固守说明与理解之间的对立,而是开始世考和寻求二者之问的统一及其可能德径。我们不得不承认 与^文社会现象相比,由于自然现象相对于』、 凡的认识而言的外在性和客观性,因而通过 I兑明 即建立起普遍有效的嫫式解释特殊乃至个剧经验事实,仍 失为迄今自然抖学研究致知的重要的方法'仑取向。然而这一取向随着近代以降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功而愈来.愈走向独断和绝对主义化。在』、『]面临大量的自然一社会阿题以及如何求解的夸天,这种方法论上的偏执必然遭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理论和实践上的多重诘难与批判。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首先发难。在库恩看来,科学不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必须与社会,与^联系起来,从而注入和发现存在于科学研究之中的几文精神。他在(辞学革命的结掏)一书中认为,科学对事实的观察和说明总是要通过现存的 范式 (paradigms}或理解的框架(frameworks of understanding)而展开的:“范式是科学的构成要顷· ··也是自然掏成要项 .因此,“范式对科学之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于观察和实验州 。在这里,库恩是把“范式 看作影响科学认识的重要因索,把科学革命描绘成一种由经验现察和先验范式之闻相互作用所观定的飙 主动廿程 尽管库恩的“范式”类似于康德的先验范畴,但它暗含着的强涠科学认识中的主体因素及# 怍用利育其重坚的启示意义、逞一步看,即使在曙持 }斗学 义 宦场帕哲学家邵里,情形亦不 得好些 波普就认为.“理解” 能恂成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掌统一的恨本障碍和鸿向 理解无疑也是人文}±会科学的一冲重要的环节或方法。波昔说,我们可以像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佯把自然当怍一种创造.即人比自然击理解.“我确信,爱因斯坦说的用奔敢无羁的忍辨去‘捕捉’实在就是击理解实在。” ]如今,一些有远见卓识的自然科学家开始抛弃过击那种绝对客观主义的“价值无涉 的嘏端立场,不得不承认:观察渗透着理论。科学认1只的过程及其结粜摆目;}不了主体因素的“干扰”或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Hj,事实上,经验自然事实不可能像客观自然事实那样独立于认识主体,而是与主体的背景知识和认知图式等密切相关的。科学认识主体总是带着一定的“前理解”或“先八之见”而面对自然的 这种“前理解”或“先入之呢”不是科学认识的障碍.相反,它是科学认识获得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这个意义t,一个独立于认识主体的客观自然事实是投存意义的.有意义的只是进入认识活动的经验自然事实。科学认识主体认识自然的过程(如同认识社会一样)是一种积傲的、能动的剖遗性过程。在科学理沦与其赖 建^I勾的经验事实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 解释学循环”。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研究重心和关注点的转移,即由描述转向规范,人『『1对“理解”(方法)的理解厦其运用已进入到更深层次,使其更富于人性意味和价值内涵。遗就是 科学既是人为的,又是为^的它不仅要客观地揭示对象的历史和现状“是如何 并说明其“为什么 ,而且还要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揭示和预 其未来“将如何”和“应如何 ,并帮助^『门作出合理的行为抉择。相应地,才有了像地理学这样的传统自然讳学向人文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新 学科的转变,也才有了当今日益受到重视的生态学、遗传工程学、环境生物学、宇宙空闻学等的诞生。科学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得对于凡、人的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特殊关注,既作为一冲蜃很本的动力,也作为一种最崇高的原则渗透到科学研究的活动、过程和方法之中,成为当代辩学精坤所 可缺少的内在组成部分沱fI然删象柏“理解 凡空社 现象的“说日』I”显然.过去耶冲i^为H 育人文社会}斗学l才理解地界而自然科掌H能洗明世界的观点是站不佳脚的 既然自然科学耐自然世 的说明必然内含着入文性理解,那么,人文}土舍科学对社会世界的理解是否必然内渗着因果性说明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在笔者看来,“理解”井 足把握人文性会觋象的唯一恰当的方式 的确,人文 会科学所面临的研究对象,决不是与人的需要、目的无美的外在世界、自在世界,而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产物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因此,在研究人文社会事『牛或现象时棵八分析行为青的具体目的 动机、文化传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看不到这一点固然片面,但由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将^ 文性理解与囡粜性|兑明完垒对立起来.恐怕过于主观平Ⅱ相对主义化,即使在当代 反实征主义为主要目标的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中也难以见容。舒茨关于科学的讨沦表明.现象学并不暗古一种反科学的立场。奎因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性质上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韦伯虽然强调“理解 方法是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但池认为理解不是社会解释的全部,不能取代解释的其它方面。因为行为者的动机、意图和认识中往往包吉着非理性因素。为了在理解中分离出这种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中还必顼补之另一种方法,即因果分析方法 『也所提出的“理想类型”虽说是一种主观建构的纯粹的逻辑形式,但其“功能就是与经验实在相比较,以便确定它的差异性或同一性。 并且从因果性上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说明”H 。以此就可 保证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明晰性。对于因果性说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否可能和可行,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中认为,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 包括方法)对社会科学同样成立 这是因为 社会科学不仅可能,甚至从本质上讲,是与自然科学一样的。我『『1一直所研究的有关科学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的经验事实,与其他种类的经验现象一样,能经受科学的研究 口】。奈格尔在(斛学的结构)中围绕科学的说明模式的可应用性丹忻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他论证丁在社会科学中受控实验尽管要比在自然科学中相对困难,但m然是可能的;即使考虑到文化的相对性以驶科学观察青与观察对象的互动关系,也并 妨碍在有关社会因果性命题中获得一定程度的精确性 j 鲁蓥纳在<社会科学哲学)中也对“人文研究 的议端立场3l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l7卷第4期做r类似的批判。指出人文研究试图用取消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来批驳实证主义,结果适得其反.不仅为实证主义者的反批判抓住了口实,而且反到为其在社会科学领域扩大影响提供了依据。上述的分析和论证并jF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看到.不同科学在方法论上的互渗和互鉴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譬如说.近代以前.“说明”之重要捌划标尺的量化研究一直被看作自然科学的专利.而人文社会科学则由于其对象的特性而长期与定量研究绝缘。近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开始采用经验的、定量的、统计的方法,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上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则大规模地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丰硬成果。客观地讲.迄今为止.除了摄步敦实在难以量化的领域,例如文学、艺术、音乐、审美心理等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大多数领域中都广泛采用量化方珐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例如,教学与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结合,产生了数理逻辑学、数量经济学、计量史学、计量社会学、数理语言学、数理心理学、计量地理学等。使传统的以定性研究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向着量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尤其是20世纪以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增强其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可信度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最。哈佛大学的卡尔-多伊奇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900年到1965年的62项社会科学方面的进展,其中定量研究占了2/3,这些定量研究中又有5/6是1930年 后作出的【 。这些事实不仅极大地推进了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进程,而且为当代人类所关注的人文精神奠定了现实的科学基础,从另一个侧面加强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渗与融合。应该说,科学研究人文化,人文研究科学化,这正是当代人类的科学追求,也是现代科学所应当具有的人文意义。3至此.问题已经报清楚。说明与理解。作为人类科学认识的两种具体方式,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决不是绝对对立,水火不相窖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说明与理解的统一,前面说到,乃是基于人类认知的本32性;然而从根本意义 米 兑。人类认知的本性叉源于人类实践的本性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抑或人文社会科学.作为自然认识活动或社会认识活动的专门化和典型化形式能否成为“科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运用 所谓“合理”,意味着方法的选择及其运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实践活动的逻辑或实践的“格”所制约和规定。在这里,实践话动对象的性质和持点对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地看.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地向其广度和深度进军,科学所面l瞄的对象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人类活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面l瞄的对象与其说是外在于人的“天然自然 或“自在自然”,不如说是与人相互生成着的历史性存在的“人化自然 或“社会自然”。从表面上看。自然科学本身一般并不作价值判断,但探层地看,当人们把自然科学本身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的时候,便会发现其中充满着人文因素和价值评价问题。并且这一问题随着科学内部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向,科学与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的密切关联而盎趋突出和明显 社会学家古尔德指出:“在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前.物理学家也在谈论价值无涉科学,他们也曾发誓不作价值判断。而今天.他们中许多人已不再那幺坚信不移了。”【0]李凯尔特则从认识论角度指出;“把事物的特点明确地区分为本质和非本质的,这在每个科学家的概念构成中倒更多地意昧着一种评价。从这一点来讲。就连自然科学家也未能摆脱评价。”州由此不难理解。正因为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认知与评价之间的这种无法摆脱的“纠缠”,无疑决定着自然科学对其对象的把握,在其话动过程中,既投有纯粹的说明.也没有纯粹的理解。科学是说明与理解相统一的活动。自然科学是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亦是如此。一方面,人文社会对象的既成性事实性方面,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必须采用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说明方式和描述功能, 便获得与客观对象相一致的知识;然而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现象所包蕴的人文价值因素。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叉必须具备与自然科学相区分的理解方式和规范功能.以便使对人文社会现象的论自然现象的“理解”与人文社会现象的“说明认识能够保持自t2的”科学”性质。并且.I兑明和理解在推进人文社会认识的科学他进程中存在着相互胶着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I兑明构成理解的基础.它以分析展开的方式推进着理解。没有说明,所谓理解也就失去r得 可能的对象性前提和现实基础,理解亦就成为不可能。一次演讲.一幅作品乃至普遢意义上的“文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感性现实性.然后才有其对对象的意义阐释和把握 另一方面.理解叉反过来完结、包容和源化着说明 与自然认识不同的重要之点在于.对于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现象或事件之间表面的因果关系.而无视或忽略它f『]的意义底蕴 这也就是说,“社会科学必然包含着释义的维度 它门不能仅仅只依靠观察和说明,而必须探索形成一定社会群体的行动和实践的具体背景的复杂‘意义”.L州。由上分析可知,正是人类实践的逻辑,即实践内含的事实性与价值性、客观规定性与主观能动性、认知性与评价性的这种相统一的双重本性.决定了人类科学、认识的辩证本性。据此.在认识论或方法论的层面上.对于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我f『]所面临的问腰就不再是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能否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或理解是否为人文杜会科学所独有道样的问题.而是说明与理解在这两类科学中各自占有何种地位.作用怎样.和说明与理解在其不同领域、层次的适用范围以及运用的合理度如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社会件学和人文科学)中,如果说自然科学中存在、或凸现出更多的“说明”,人文科学中存在或凸现出更多的“理解”.那幺,在社会科学中则悼观出二青的并俘与结台。同时.我f『]还可以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看做一个因果性说明依次递减.人文性理解依次递增.由比较客观向较多主观性发展的系列。进并非要否认社会科学尤其人文科学的科学性.恰恰相反.在笔者看来,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根据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变更自己把握对象的思路和方法. 求得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 而反映人文社会现象及其本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之为”科学”的根本标准。参考文献[1]威靡-德雷厦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8 13.[2]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M]台湾:允晨文化宴业股份有艰公司,1985 181—182.[3]渡昔客观知识[M]上侮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72韦伯.社台科学方法i色【M]北京:华夏出皈社,1991.140一】41[5]巴伯科学与社会筏序[M].北京j三联书店,1991.抛【6J Emest Nagd The slnlclm'e of scI蚰件:Pr~kms lIlhe L州 c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M] New York,196I 450 —485[7]丹尼尔 吼尔.当代西方社会科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1—2[8]转 I自肯尼迪 吼利理代社会科学研究方}击fM】.上海:上海凡民出版杜.1986 89一 .[9]参阅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上海:上海凡民出皈杜.1964 23[10J Karl—Otto.Ape1.Undelr~anding and EIpI-∞t|蚰[M ].TheMit Press.Cambridge.USA 1984 7On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Phenomenon andthe Explanation of H uman Social Phenom enonYE Ze—Xiong{Schoo[ Politic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SinceDih Pmp。sedtlmt”whez'e~s natureis subject TO exphmatlc~,historyis amenabLa TO underst~dSng .there havebeen the debales about the underst~ dJng and exphaatl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 th/s paper,the author argues that.”The explanation of nan】re phe nomenon is need of unders~andJng.and the~ dersuuuling of hum,an sociel phenomenc~is in needexpir ation Mor~ver.the author p~bes preliminari]y such problems as the importance and the tuncticct that the understandinga d the explanation have me “ 。g】∞I in the natured science,hum~nlties and social sci~ ces,the unification aJ:d ns mechanism of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a d the likeKey words:explanation;understanding;nature,]science;humanities and soci~d sdences这个是我以前在网上下载的,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祝你好运!
11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