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论文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11

xrrmm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湛蓝湛蓝der

已采纳
谈到儒学,人们可能马上会联想到它是旧的、封建的、保守的、已死的东西。其实不然,早在封建社会以前,儒学已经存在,而且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中国“孔子学院”在世界多个国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儒学中的许多思想是值得推崇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有教无类:教育普及的萌芽阶段  “有教无类”作为一个命题,首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当给予教育。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他们来自鲁、齐、晋、宋、陈、楚、秦等各国。有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和司马牛等,也有“贱人”出身的仲弓、鲁之“鄙人”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身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苦生活的颜渊;有比孔子只小四岁的秦商,也有比孔子小五十多岁的公孙龙。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不分民族,不受等级、地区、年龄等条件的限制。  当下,为了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我国相继推出了“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助学计划。同时,还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使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这与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平等”等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二、教师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儒家认为一名好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学而不厌,具有渊博的知识;诲人不倦,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应善于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等等。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是评价一个好老师的标准。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代宗师,他认为学习应该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孔子重视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孔子学无常师。孔子还说过:“学不可以已”。在儒学看来,学习知识作为一个过程,它是永无止境的。孔子还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含有在“博学”的基础上走向“专精”的思想意蕴。孟子则明确提出了“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主张既要广泛学习,又要加以融会贯通,掌握要领。儒家非常重视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还注重“学而时习”。儒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儒家尊重教师以及对为人师表提出的具体要求,对我们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论  历代儒学大师多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教学过程中某些规律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孔子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因材施教方法获得成功的教育家,实施因材施教必须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了解,孔子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平时十分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还注意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智力水平进行教育。“因材施教”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传统教学法。  第二,启发诱导。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方法。他最为欣赏的就是遇事皆问“怎么办”“为什么”的态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受教主体真正是从内心里想要解决问题,才是施教的最好契机和最直接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老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无功的。教师的任务首先要促使学生达到“愤”“悱”状态。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这既是对传统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继承,也是现代化教育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第三,教学相长。这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既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其二是“相观而善”,即师生间的相互切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提示了教与学之间的本质性规律,即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而这种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无疑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四、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论,归根到底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儒家从“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论证贤才的标准便是“仁德”修养。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了实现这一人格追求,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六艺”教育传统,以《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来教育弟子们,要求他们在“礼”的约束下,尽力去实现“仁德”。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儒家的德育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德育体系也有很大帮助。我们认为:“学也者,学做人也”与“教也者,教做人也”,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儒家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德育方法,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典范,为全社会所追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一代代英才的出现,都与儒家所塑造的人格风范有着直接的关系。

论文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246 评论(11)

蜗牛OK

儒家 教育现在给你们讲一讲“调心”。一个人要会调节心理。调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开悟的人, 他要有一个清凉的心, 清凉是脑子很清 醒, 人很冷静, 清凉心就是说这个心永远是很安定的、很平稳的。调心的目的就是要修正我们身上的习性, 习惯性的东西, 因为习惯性的东西并不是件好事情。比如: 你已经生糖尿病了, 还是喜欢吃巧克力,吃甜品, 你们说这个习性好不好? 不好的习惯性的东西一定要改掉。调心就是把心调得平衡一点。修心也叫调心,即修心养性。儒家教育就是修心养性。告诉你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让你们修得更好, 就是共修, 人在一起的时候容易修, 容易进步, 与大家在一起修心念经, 才能让佛印心。什么叫佛印心? 就是与大家在一起修心念经, 大家都是佛, 大家身上都有好的气场, 大家在修心的时候会有一磁场和气场出来, 那时你与大家一起念经, 你会得到信心,得到能量, 会得到佛菩萨的佛心, 印在你的心里。如果一个人修心, 很难让佛在心中留住, 因为一个人修心时, 他的磁场, 佛性不够, 而且私心杂念一起佛菩萨就离开了,一个人修心之后, 不可能马上得到清净心和自在心。以为自己清净了、自在了。那是你自己认为的, 其实你不了解什么叫做业力。就是说你以为自己平静了、清净了、得到安静了, 以为自己修心已出成果了, 实际上你就不了解你身上的业力。因为身上有业力的人他的心不可能马上修得清净。比如: 你现在还欠很多钱, 而每天所赚来的钱, 实际上不是你的, 因为你欠人家的钱, 进来的钱就不是你的钱。业力是不可思议的, 不可思议的业力就是说这个业力会随着境界转, 就是心会随境界转, 心会随着业力转。比如: 今天业报到了, 你很恨这个人, 这时你心中就产生恨意, 产生恨之后, 身 体就会有变化, 饭吃不下, 觉睡不好,业力就开始变了, 你的脸也会随着业力变化, 变得越来越凶, 事业越来越有阻碍, 身 体越来越差, 这个业力就是你恨人家, 这都是业力转化的结果。修心之后不要去追求任何的感应, 你们今天跟随 师父修行, 不要去追求任何的感应。师父常常告诫你们修心念经不要去追求有什么感应, 要做到今世不造业, 累世的业也不要让他来。你们过去累世当中做的很多罪业, 随着你们再投胎受报, 有的也会没了。就像税 务 局的档 案一样,每五年就会自动注销。但是你们要记住, 你们在修行当中,因为你们是在正修, 佛菩萨会保佑你们, 你们头上有佛光,过去做的小业障真的能消掉,因此不要让累世的罪业再来侵入你的身 体, 师父现在让你们念《礼 佛大忏 悔文》就是忏悔你前世的罪业, 也只是前世而已。佛菩萨讲的三世因是前世, 今世, 来世, 能把这三世修好, 你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前世欠的债, 今世尽量不要让他发出来, 念《礼 佛大忏 悔文》之后把小的业障消掉了, 大的激活了, 然后念“小 房子”还 债。这就是阻止你累世的业力出现。
282 评论(14)

huchenb

儒学的最大诟病,是未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成功地自我转化,只剩下缺乏内在生命的仪文形式。例如:重三纲;强调君权、父权、男权,一方面鼓励「愚忠愚孝」、「三从四德」,另一方面导致男性沙文主义占据各种领域。讲亲疏;易造成强调「脉络关系」、「派系门第」及「用人唯亲」等现象。讲人情;强调「情理兼备」,本来也有其好处,但当来到「法律不外乎人情」,易造成「徇私枉法」、「只手遮天」、「一家天下」及「无法无天」等现象,正因如此,中国社会的客观法制和司法独立精神,始终未能完全建立。儒家追求学问之过程过于道德化及唯心化,轻看实利小学;结果虽有先进的逻辑学及数学作为基础,但现代科学及客观知识始终未能自发地在中国文化土壤孕育出来。重高亢理想和微言大义;结果失诸于实用效益。重群体和谐;导致安于现状,缺乏竞争能力,独立人格的个体也难于发展出来。重人本现世,不谈鬼神来生;结果未能对中国人提供一个整全的宗教信仰,这也解释了为何释道二教能迎合中国人的宗教需要,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现象。 希望对你有帮助:
154 评论(9)

xrx090

儒家思想丰富了中国的传统道德宝库,“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鬼神之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2、“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人们追求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教育不仅需要面对未来,同时也需要继承儒家教育的优良传统。
82 评论(15)

刘nicole

中国和欧洲不一样,几千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炎黄大帝大战蚩尤的时候,那时候,我神舟大地城池屹立、华夏儿女以种植水稻!白种人还以野人形态为生,可想这是何种差距!正是因为这样,中国长期强大,除战国时期,各国苦战最后秦国统一中国2000年!此后我中华,就没有发生过像战国时期那样弱者必亡的战争!虽然自秦国以后,仍有战事,但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以其说是国以国战争,还不如是皇族之间的争斗,中国还是中国,强者还是强者!正应长期如此才慢慢衰退啊!西方就不同了,基本相同的面积有几十个国家如果你不聪明你不强大地图上就没有你!战国时期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个时候已经有铁、刚、还有弓箭、弩…领先世界2000年!这就是竞争,可是中国人没有!而西方人为了获得一块土地,不惜付出生命远赴重洋开阔国土。这样就会变的更富有、更强大!在相符的争斗中发明了大炮,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为了胜利什么事,什么办法都想的出来!可是中国是王不需要!西方不要就亡国!这才是事情前因后果啊!但是中国一旦觉醒!!!
274 评论(14)

甘晓德

中国的教育大对多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他思想为辅。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19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