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uuu_1
中学生对于气候变暖的认识(论文)调查目的:气候变暖,这个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在丹麦举行的气候峰会是历史以来最受人关注的一次。各国都出力出谋想为地球的现状努力挽回一点。那么什么是气候变暖呢?我们可以为地球为自己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作为中学生,这个新时代的未来领导者,我们到底对地球,对环境有多少认知,是否对现状有所担忧?因此我们对中学生对于气候变暖的认识做了调查。下面是我们通过调查和资料查找得到的一些信息。调查过程: 针对这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在同龄人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想了解他们对气候变暖的认识有多少,以及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我们在学校七、八、九三个年级段各抽取了20个同学进行我们的问卷调查。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近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了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吗”中近95%的同学表示有在电视、电脑、报纸等媒体上知道这则新闻,而还有极个别的同学表示自己从不知道有这样的事件。第二个问题我们是调查同学对于气候大会的深入了解的程度。“你知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题口号有什么吗?”(可多选)。A保护环境,减少CO2的排放!B 为了明天为了共同的地球C 只有一个地球D 种植两个太阳,温暖全世界E 保护环境,向低碳前进在这5个选项中事实上除了C选项之外,其余4个选项都是这次的主题口号,而在60位调查者中,仅有1位同学全部选对。或许,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这道题目的确有点难以下判断。然而我们主要也是想通过这次的口号,来告诉中学生以及所有周围的人们,“为了明天为了共同的地球”行动起来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第三个问题“你知道以下哪些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中A 人口剧增因素B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C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D 物种加速绝灭因素E 森林资源锐减、土地遭侵蚀、沙化因素F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六个选项中,A、B、E这3个选项每个同学都明白,然而对于“F”项却只有12个同学知道。而其实,气候变暖本来是由于地球自身散发地热,气候会自然上升,然而,由于有人类的干预和对于地球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气候变暖的速度,所以引起了这根敏感的导火索。第四个问题是一道问答题“你认为自己可以为地球做一些什么环保的事情”。有近60%的同学表示自己平时可以做的可以是植树或者不乱扔垃圾。一些同学还认为自己可以尽量在夏天冬天尽量少开空调,减少温室气体并且会带动周围的家人也一起加入这个行动中来。而有1位九年级的男生则表示自己会少产生垃圾,努力不使用塑料制品。……很多很多的想法,我们看见了中学生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和身为地球人的光荣的使命感。在我们调查完中学生对气候变暖的认识这个问题后,我们也在网上查找了许多关于气候变化的热门话题。我们自己也明白了气候变暖是一种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还通过冰箱、灭火器等排放出的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如果地球再继续升温结果就是:升温1℃:无冰海域吸收更多的热气,加速全球暖化效应;地球三分之一表面的水资源流失;低海岸地区遭海水淹没。升温2℃:欧洲居民中暑而亡;森林被大火吞噬;处于逆境的植物开始释出碳、不再具备吸碳功能;有1/3的物种濒临灭种。升温3℃:从植物和土壤中排出的碳物质,加速全球暖化效应;亚马逊热带雨林荡然无存;超级飓风袭击沿海城市;非洲闹饥慌。升温4℃:永冻土无止境地溶解,造成全球暖化效应一发不可收拾;英国大部分地方也因严重的水患而不适合居住;地中海区域成为废墟。升温5℃:甲烷从海床窜出,加速全球暖化效应;两极冰层溶化;人类逐食物而居,但徒劳无功,形同野生动物在这片土地上苟延残喘。升温6℃:地球上的生物会在末世狂风、山洪爆发、硫化氢毒气及带着原子弹般威力的甲烷火球流窜地表时,完全灭迹;唯一存活下来的只有霉菌。调查结论: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闯下了弥天大祸。不少灾害看起来似乎是天灾,而实际上却往往是属于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被破坏的地球大气正在对人类进行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绝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地球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尤其各国的领导应尽速实施减碳和减少其它如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措施。由于人类活动对目前气候的快速变迁难辞其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快乐、更健康、更休戚与共的生活方式,使用永续能源、吃素(纯素)等等,以拯救地球。时间不多了,我们要赶紧回头,因为全球暖化的现象已是事实,并攸关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众生,所以让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帮地球降温。以个人而言,我们向大家发出呼吁:不吃肉、骑单车、少消费-就可协助遏止全球暖化,以拯救生命及地球 资源回收,确实能造成影响 多种树,利益我们的地球 使用替代能源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 节能及使用再生能源,能帮助重建地球 
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地球升温使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绿色植物吸收更多温室气体,反过来延缓了地球升温的趋势,有利于达到均衡。当然,随着地球升温趋势的缓解,地球上液态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温室气体增量越来越小,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球又会升温,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轮的液态水总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生长峰值,再次延缓地球升温的趋势。所以,在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上述均衡会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环使地球气温较之以前发生更大的波动,而不是单调递增;而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将排放的温室气体固定,可平复地球气温的波动。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
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吴 循1,2 周 青1,2**(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生物科学系 无锡 214122)摘 要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主体,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将做出何种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植物物候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些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影响植物的生长节律,进而引起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改变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如水和碳的循环)的改变。不同种类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差异响应,会使植物间和动植物间的竞争与依赖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被生长季延长、植物提早开花、昆虫提早出现、鸟类提早产蛋以及冰川退缩、永冻土带融化、江河湖泊结冰推迟而融化提早等。本文主要从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替两方面着眼,以植物和动物作为考察对象,系统论述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及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变化,并从微观和宏观尺度上提出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学机制,最后在技术和政策层面给出若干对策。关键词 气候变暖 陆地生态系统 分布 演替 机制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