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g_fengyu
问题能详细些吗?是关于高中地理学识方面的论文(也就是关于课本里面的内容知识),还是就高中地理门学科啊??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原创哈~~~~· 24 回答者: 节约水资源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约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约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约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约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约001%),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1%。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环境保护 沙化: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凌玉暾 高中地理课本第四章第四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节课中关于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过程以及板块张裂、碰撞、俯冲、消亡的机制,虽然课文使用了多幅插图和相应的说明文字,但学生仍然感到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如果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图形显示、动画演示的功能,就可以将这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各类中学地理CAI软件(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颇多,但大多不适合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为此,本人根据“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节课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Authorware Star”二维动画软件编制了一套软件,并用之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一开始,由计算机显示如图的地层剖面图: (附图 {图}) 教师提出与上节课有关的问题:图中A、B两个谷地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讲评答案。接着教师引言:“图中岩层发生了变形,说明是地壳运动的结果。那么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为了解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现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大陆漂移学说 计算机显示世界海陆分布大势,进而动画演示大西洋两岸大陆岸线拼合后世界陆地的大致轮廓,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大陆漂移的证据以及“联合古陆”的概念。 动画演示“联合古陆”漂移形成现在海陆分布的过程。教师配合动画画面,一面讲解,一面提问学生,使学生对“联合古陆”的分解过程和各陆块漂移的路径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随后老师归纳魏格纳所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论点。 接着,计算机显示“岩石圈结构示意图”(下图): (附图 {图}) 让学生从图中仔细区分地壳与岩石圈的不同范围,并启发学生对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驱动力和大陆发生漂移的层面等论点提出质疑: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是否足够大,使得由硅铝层组成的大陆块在硅镁层这个固体硬壳之上发生漂移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为使学生透彻理解下面讲述的板块构造学说埋下伏笔。 三、引出海底扩张学说。 简明介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岩石年龄的方法,并由计算机显示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要求学生分析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 海底岩石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离海岭愈近,年龄愈轻,并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通过演示海底更新扩张、俯冲消亡的动画来解释这个问题。地幔物质从海岭涌出,凝结成新洋壳,所以海岭处岩石年龄最轻;以后更新的大洋地壳从海岭处诞生,又把早先形成的洋壳推向两边,所以离海岭愈远的岩石,其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扩张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后,发生俯冲并消亡,因而洋底岩石年龄与大陆上古老岩石的年龄相比显得很轻。这样,学生就牢牢地掌握了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论点。 四、推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并深入探讨它的基本观点。 再一次显示岩石圈结构示意图,我们不难发现海底扩张学说同样面临着与大陆漂移学说所碰到的困境,就是:是什么力量驱使大洋地壳在莫霍面这样的一个固体层面上扩张呢? 至此,学生受到启发已经形成了如何完善所学的两个理论的观点: ①漂移或扩张的层面若发生在可塑性的固体“软流层”之上则较为可信。 ②火山、地震以及形成地表基本面貌的深海沟、巨大山脉等地理事物事实上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分布。而海底扩张学说关于大洋地壳俯冲、消亡的论点则可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③如果将大陆漂移理论中大陆运动的观点和海底扩张的观点结合起来,就可以较好地解释形成现在全球海陆分布大势的原因。 将以上观点综合起来,便初步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基础,它包括下列要点: ①板块的概念:岩石圈的某个区域; ②板块的漂移层面:“软流层”之上; ③板块运动的结果:地表基本面貌(海陆分布、海沟、山脉)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发生。 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基础之后,要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就显得十分容易了: 利用计算机显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关于板块划分的论点; 利用动画演示板块的扩张、俯冲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关于板块漂移层面的论点、板块与地壳活动关系的论点; 利用动画演示板块张裂、碰撞的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关于解释地球基本面貌形成的论点——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链和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最后简介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及其有待完善之处。 五、课堂复习和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利用高科技所提供的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没有解决或解决不了的教学难点。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由计算机演示代替了黑板和教师的讲解。本课中“联合古陆”分合变换的过程、海底更新扩张,俯冲消亡的过程以及板块构造学说一步一步的进行,都是计算机分步呈现信息,教师层层启发,学生逐步探索所得到的结果。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计算机媒体索取知识的愉快的学习过程。课后,有的同学说:“这一节课既上得十分轻松,又学到很多知识,希望以后还能经常上到这样赏心悦目的课。” 本篇论文转自论文下载网 L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