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s1988
孟子很早之前就说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那天,我从老爸的手机里阅读到一篇微信:“早起时分,上海人用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被猪蹄膀泡过的自来水刷牙洗脸,买两根被地沟油炸过的油条,切一个含有苏丹红的咸蛋,冲一杯三聚氰氨的奶粉……”唉!现在的有些人真把这颗良心给丢失了。 我不想过多的描写反面的状况,如果孟子活到今天,一定会说他的另一句名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的心情由沉重变成愤怒,我思考当今之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错误的根源在于教育。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他们分清是非,没有教会他们与人为善,更没有教会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如此循环,人将非人,国将不国。 鲁迅说过:“推开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由这句话我得到启迪。 希望整个社会的人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样才能“国泰民安”,社会才会和谐。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的忠心为国,也鄙夷他的放弃懦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