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jx04
我在这方面,曾经给学生指导,有一点点心得。咱们就简单谈谈纲要性的东西吧。一、先考虑专业,这方面要注意相关专业,或者与专业有关的技能。二、兴趣爱好。可参考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理论,比较科学。为了使论文有一定说服力,最好结合中国教育和中国人的特点来论证。三、当前的就业形式,要提到一些积极的就业观念,还有就是就业现实情况——比方说有的企业很需要人,但找不到合适的人,问题实际在于应聘者的素质了。四、确定行业。结合兴趣选择行业,结合专业和就业,确定岗位。五、分期论证职业生涯。比如三年一个周期,这里要提到创业。以上是粗线条,但在逻辑上比较有说服力,你再推敲推敲吧。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陈安之说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又极端残酷的社会中,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传奇,创造与颠覆,裂变与整合,竞争与合作,人人都很难过上平淡而惬意的生活,而就算是那些非常优秀的所谓成功人士,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正视过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也没有考虑过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才真正适合自己。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学历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在毕业前怎么样做好毕业后的准备,以及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得到招聘者的重视,怎么样才能写好刚毕业的个人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还要多了解一些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选人的标准和方法,要找到好工作,就要证明自己是他们要的人才。其实从加入大学,就应该开始这方面的准备。此外,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公司看重的是你的素质,比如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等。 职业能力由三部分组成:态度、知识和技能。针对具体的行业和其中的职业方向,其知识和技能有更明确的要求。其中,态度决定一切。知识的获得相比对技能来说更容易,可以通过自学,从互联网上查阅大量信息,加上自己的归纳整理,可以获得。知识的学习可以是个人行为,但是在工作中与同事交流和探讨,是梳理自己知识的很好的方法。知识是为了来用,为了解决问题的,可以使用你的知识解决问题,就转化成了技能。技能是无法靠看书,或从互联网上查阅信息获得的,必须自己亲自做过,从实际的工作中获得体会。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练习,找到体会,这样花费很多时间,也可以跟着师父学习,快速从师父哪里学到。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一定要有一个师父,才能帮助你快速掌握技能。 读大学,专业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学习喜欢的东西,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另外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最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能力培养计划,在毕业的时候,能展现自己的能力,找一份好工作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容易。 要多认识社会上都有什么样角色,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我们大学学习的全部。大学的关键是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大学中锻炼和提升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毕业。IBM大中国区现在的总裁钱大群先生,刚进入IBM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个磁带的管理员。任何一个工作,都有加值,都有人做出成绩。学会把一个工作认真做好,做到比别人好,是我们刚开始工作的基本。不仅要做好领导分派的工作,还要知道什么工作在公司更重要,主动去做。眼睛要学会向上看。 具有十几年跨国IT公司管理经验和多年本土IT服务公司管理经验的北京力鼎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甄进明先生曾说过,人生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职业萌芽阶段:基本上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在校学习阶段。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仍然是偏重于知识教育,教授专业知识,缺乏基本的职业发展教育和素质培养,例如大学生不了解职业发展规划、不了解企业的运作、不知道自己找什么样的工作、面试是不能证明自己的素质能力。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进入工作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正确定位自己。 2、本阶段职业规划的重点:探求专家喜欢的行业和职业方向,初步了解行业公司的基本运作,重点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培养,例如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适应工作阶段:这个阶段是开始工作的0-5年的过程,初入职场,接到公司分配的工作,从开始学习怎样工作,在别人的指导下,承担公司中的部分工作。慢慢适应了职场的环境,掌握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长为一名可以独立工作的合格的工作人员。 4、本阶段职业规划的重点:明白公司的运作,学习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在公司工作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行业的了解和本行业的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化职业发展方向。例如在IT服务公司,可以选择项目经理、IT架构师、IT系统工程师、IT应用工程师、咨询顾问等职业方向。开始从技术、专业方向、职业化素质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5、团队贡献阶段:这个阶段是工作后的4-9年的过程,技术上的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从一名独当一面的工作人员,成为一个能带领一个团队完成工作的重要人员。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团队,积极影响团队成员,作为技术负责人或团队领导,解决团队中的问题,实现团队成功。 6、创新贡献阶段:一般是工作10年、15年或20年后,成为这个行业和职业分享上的专家,不仅指导公司相关方面的工作,更能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公司业务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用更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其实,无论是什么职业,简单地说来都只是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而做的努力而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梦想。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为了工作而已,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19
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兴趣组合式。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导师推荐制。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上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希望能够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启示,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拓展了道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整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