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jieru
1前言 石油和天然气两种处于自然状态的烃类化合物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终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储量丰富的新的能源。氢能就是这种能源,且氢能的研究同时还迎合了工业化国家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各国对氢能的研究变的日益活跃起来。 氢原子序数为1,常温常压呈气态,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1)氢是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存储量大。 2)氢的发热值高,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3)氢燃烧性好,点燃快,3%-97%范围内均可燃。 4)氢循环使用性好,燃烧反应生成的水可用来制备氢,循环使用。 5)氢利用形式多,可以产生热能、可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作结构材料。 美国著名石油专家埃克诺米迪斯博士预测:主宰未来世界的能源将是氢能。 2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1二航天 早在M战期间,氢即用作A-2火箭液体推进剂。1970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使用的起飞火箭也是用液氢作燃料。 目前科学家们正研究一种”固态氢”宇宙飞船。固态氢既作为飞船的结构材料,又作为飞船的动力燃料,在飞行期间,飞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部件都可作为能源消耗掉,飞船就能飞行更长的时间。 2交通 在超声速飞机和远程洲际客机上以氢作动力燃料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进人样机和试飞阶段。据欧洲空客公司预测,到2004年,欧洲生产的飞机将部分采用液氢为燃料。德国戴姆勒一奔驰航空航天公司以及俄罗斯航天公司从1996年开始试验,其进展证实,在配备有双发动机的喷气机中使用液态氢,其安全性有足够保证。 美、德、法等国采用氢化金属贮氢,而日本则采用液氢作燃料组装的燃料电池示范汽车,已进行了上百万公里的道路运行试验,其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均较好。美国和加拿大计划从加拿大西部到东部的大铁路上采用液氢和液氧为燃料的机车。 3:民用 除了在汽车行业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氢能发电、氢介质储能与输送,以及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开发,有的尚在探索中。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开发目前也开发的如火如茶:以PEMFC为能量转换装置的小型电站系统和以SOFC为主的大型电站等均在开发中。 4:其它 以氢能为原料的燃料电池系统除了在汽车、民用发电等方面的应用外,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德国、美国均已开发出了以PEMFC为动力系统的核潜艇,该类型潜艇具有续航能力强,隐蔽性好,无噪声等优点,受到各国的青睐。 3 氢能应用的主要问题 1:氢气制备 氢气能否广泛使用,制氢工艺是基础,目前主要的制氢工艺主要包括: 1)采用矿物燃料、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及潮汐能等方式电解水制备氢气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以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最多也最有前途; 2)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方法是在水反应系统中加人中间物,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且中间物不消耗; 3)光化学制氢是在有光照催化剂作用下,促使水解制得氢气;4)矿物燃料制氢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矿物中的氢元素提取出来的方法,如煤的焦化、煤的气化等; 5)生物质制氢是在将生物体中的氢元素通过裂解或者气化的方法提取出来的方法; 6)各种化工过程副产品氢气的回收,如氯碱工业、冶金工业等。水电解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制氢方法,现已形成规模,其中,低价电解水制氢方法在今后仍将是氢能规模制备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中尚需要降低电耗。 2:氢气一运输 工业实际应用中大致有五种贮氢方法,即: (1)常压贮存,如湿式气柜、地下储仓; (2)高压容器,如钢制压力容器和钢瓶; (3)液氢贮存:采用液氢贮存,就必须先制备液氢,生产液氢一般可采用三种液化循环,其中带膨胀机的循环效率最高,在大型氢液化装置上被广泛采用;节流循环,效率不高,但流程简单,运行可靠,所以在小型氢液化装置中应用较多。氦制冷氢液化循环消除了高压氢的危险,运转安全可靠,但氦制冷系统设备复杂,故在氢液化中应用不多。 (4)金属氢化物:当用贮氢合金制成的容器冷却和压人氢时,氢即被储存;加热这一贮存系统或降低其内部压力,氢就会释放出来。目前金属氢化物合金体系主要有:l)LaNi5系合金;2)MnNi5系合金等;3)TiMn系合金;4)TiMn系合金(ABZ);5)镁系合金;6)纳米碳等。 (5)除管道输送外,高压容器和液氢槽车也是目前工业上常规应用的氢气输送方法。 3金属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 在氢的制备和贮存、输送问题解决后,下一步的研究就是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l固定式贮氢装置 固定式贮氢器其服务场合多种多样,容量则以大中型为主。美国开发的以TiF9M1合金为基体中型固定式贮氢器;日本则用MmN5M5贮氢合金开发了叠式固定装置;德国用TiMn2型多元合金开发的贮罐是由32个独立贮罐并联而成,容量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我国浙江大学分别用(MmCaCu)(NiA1)5增压型贮氢合金、MIN 5 M 5合金分别开发了两种固定式装置。 2移动式贮氢装置 移动式贮氢器除了携带运输氢气外,还可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的存储。作为移动式装置要兼顾贮存与输送,因此要求重量轻、贮氢量大等问题。其中金属氢化物贮氢器不需附加设备(如裂解及净化系统),安全性高,适于车船方面应用;用常温型合金,质量贮能密度与 15 M Pa高压钢瓶基本相同,但体积可小得多。如德国海军的混合推进系统在潜艇,氧以液氧形式贮存,氢则以TIFe合金贮存。 4目前工作的方向 在PEMFC已有技术基础上,除继续加强大功率PEMFC的关键技术研究外,还应注意PEMFC系统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这是PEMFC发电系统走向实用化过程的关键。 在航空领域则要是解决氢能的贮存和生产成本问题,目前的一个研究趋势是开始将传统的机翼设计成为可以容纳更多液态氢的新型构造。 在汽车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障碍:以储氢合金贮氢为动力的汽车连续行驶的路程受限制,而以液氢为动力的主要是由于液氢供应系统费用过高而受到限制。 氢在航天动力方面已广泛应用,例如大容量镍氢电池等,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l)廉价的制氢技术;2)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 4 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氢能应用范围必将不断扩大,氢能将深人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一副大致图画: l)、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封存,留作化工原料; 2)、建立居家小型电站,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通过管道网,送氢气至千家万户。 3)、各种类型空气一氢燃料电池成为普遍采用的发电工具。 4)、取缔内燃机动力,汽车、火车、飞机改用燃料电池,消灭了一切能源污染隐患和内燃机车噪音源。5)、每个城市和家庭有能源供应和回收的完善循环系统。 6)取消火力发电,核电站、水利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潮汐发电完成正常的电力供应后,剩余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作为储备能源。 5 我国发展氢能的对策 氢能的研究和应用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政府目前均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氢能发展战略,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的几点: (1)电解水制氢是获取氢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因耗电量大、电价高导至氢气成本高,推广使用受到限制,开发新型电解水制氢工艺,降低能耗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各种新的制氢方法如从HZS制氢、从生物质制氢及用热化学法水分解制氢以及化工产品中副产品氢气的回收等应予以重视; (3)储氢材料的研究国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目前很少有实用化的报道,因而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型储氢和输氢装置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4)氢能未来应用的主要领域还是在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一定基础,但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燃料电池组件方面,对于系统集成等研究报道不多,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等因素,目前与国外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应加大投资力度,迎头赶上。 (5)氢能开发最有前景的方式是与太阳能结合,因而对于太阳能电池系统及材料的研究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6结语 就环境保护和市场需求而言,洁净和成本是两个关键参数,光有洁净而成本过高就没有市场,因而目前降低氢能的利用成本成为当务之急,各工业化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其中美国政府决定今后五年为开发氢能拨款 17亿美元,力争到 2040年以前使每天的石油消耗量减少 1100万桶。世界上40家重要的汽车厂商中,已有25家决定考虑采用氢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氢能的利用一定能够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浅谈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化学课程 社会生活摘要:化学与生活互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素质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相联系,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学化学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育内容,对这些内容加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以化学史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仅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宋津津有味,而且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如:化学的发展史,尤其是我国的化学发展史,从拉瓦锡的燃烧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国的杰出制碱科学家候德榜,到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李远哲。以伟人的事迹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求实创新。二、以化学工业内容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接触社会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若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而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枯燥、乏味,也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来,更不能由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高中课本中的工业问题主要有: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炼铁工业、炼钢工业、水泥工业、铝的冶炼、氯碱工业、石油产品概述、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他们对工业生产了解很少(尤其对大型企业知之更少)。在进入工业内容学习时,先让学生在已有的对工厂的认识的基础上去预测所学内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原料及其处理、运输、厂址选择、副产品及其应用、环境污染及其应对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大而庞杂,但若能全面(即使是粗略的)考虑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安排一些当地的化学工业考察或观看录像等手段。三、把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常识相联系,着力提高学生化学兴趣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中学教材中《卤素》一章中讲到由氯气可以制漂白自来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氟化钠可以用来杀灭地下害虫、溴化银可应用行照相技术、碘化笋可用于人工降雨等,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来,介绍它们的其他用途。在介绍与社会生活内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还应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中学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卞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从而激发他们去观察去思想去调查。四、以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也成了“十五”国家发展计划讨论中极为重视的一个话题。虽然中学生尚不能去全面理解臭苎空洞的变大会有什么危害,长江三峡建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内陆学生也无法真正懂得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但是我们通过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如在讲到化肥知识时可以从已有的知识设问他们;为什么农田不能多依赖无机肥、土壤改良的措施,在硫酸及硝酸工业教学中可以问他们何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从而进一步阐述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为什么尾气处理在解决了环境问题的同时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此类问题更丰富,与生活更贴近,如白色污染问题、毒品问题、无铅汽油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现的英国的疯牛病问题,比利时的二恶英问题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贡任感。五、结合课本,介绍高新科技的发展,激励学生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贡献化学与其他理工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社会却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具有时代气息,能结合时代要求。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接触到一些新产品和新材料,我们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产品或材料的组成部分、合成、制造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副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代最初生产出来时,以它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们的青睐,而目前其降解难的问题却深深困扰着人们,多鼓励学生去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结合社会生活的化学教学,才不致于脱离生活,不致于培养出只会读书的“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适当地启发学生去关心身边的事,关心他们生活生存的空间,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入。
可以参考中国图书分类法对图书的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法"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图书的特性所编制的分类法。 它将学科分五大类,22个大类,基本序列是:马列毛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11 选集、文集 12 单行著作 121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1847年) 122 革命风暴的高涨与低落时期(1848-1863年) 12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期(1864-1872年) 124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时期(1873-1889年6月) 125 第二国际时期(1889年7月-1895年) 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14 诗词 15 手迹 16 专题汇编 18 语录 2 列宁著作 21 选集、文集 22 单行著作 2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25 手迹 26 专题汇编 28 语录 3 斯大林著作 31 选集、文集 32 单行著作 3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35 手迹 36 专题汇编 38 语录 4 毛泽东著作 41 选集、文集 42 单行著作 4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 -1924年) 42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7月) 42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 424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42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9-1949年9月) 42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4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44 诗词 45 手迹 46 专题汇编 48 语录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56 专题汇编 58 语录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71 马克思 72 恩格斯 73 列宁 74 斯大林 75 毛泽东 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8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2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3 斯大林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4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5 著作汇编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 B 哲学 0 哲学理论 0-0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 1 哲学基本问题 2 辩证唯物主义 21 物质论 22 意识论 23 认识论、反映论 24 唯物辩证法 25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26 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27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8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81 唯心主义 82 实证论、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 83 唯意志论、生命哲学 84 新康德注意、新黑格尔主义 85 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新实证论、逻辑经验主义) 86 存在主义(生存主义) 87 实用主义 88 新托马斯主义(新经院哲学) 89 其他哲学流派 1 世界哲学 12 古代哲学 13 中世纪哲学 14 近代哲学 15 现代哲学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2 中国哲学 20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总论) 22 先秦哲学 221 诸子前哲学 222 儒家 223 道家 224 墨家 225 名家 226 法家 227 阴阳家 228 纵横家 229 杂家 232 秦汉哲学(总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233 秦代哲学(公元前221-207年) 234 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235 三国、晋、南北朝哲学(220-589年) 241 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 244 宋、元哲学(960-1368年) 248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249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25 近代哲学(1840-1918年) 26 现代哲学(1919- 年)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 亚洲哲学 302 古代哲学(亚洲) 303 中世纪哲学(亚洲) 304 近代哲学(亚洲) 305 现代哲学(亚洲) 3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发展 31 东亚哲学 33 东南亚哲学(一) 34 东南亚哲学(二) 35 南亚哲学 36 中亚哲学 37 西亚哲学(一) 38 西亚哲学(二) 4 非洲哲学 402 古代哲学(非洲) 403 中世纪哲学(非洲) 404 近代哲学(非洲) 405 现代哲学(非洲) 4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非洲的传播与发展 41 北非哲学 42 东非哲学 43 西非哲学(一) 44 西非哲学(二) 45 西非哲学(三) 46 中非哲学 47 南非哲学(一) 48 南非哲学(二) 5 欧洲哲学 502 古代哲学(欧洲) 503 中世纪哲学(欧洲) 504 近代哲学(欧洲) 505 现代哲学(欧洲) 5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 51 东欧、中欧哲学(一) 52 东欧、中欧哲学(二) 53 北欧哲学 54 南欧哲学(一) 55 南欧哲学(二) 56 西欧哲学 6 大洋州哲学 7 美洲哲学 80 思维科学(总论) 81 逻辑学(论理学) 0 总论 811 辩证逻辑 812 形式逻辑(名学、辩学) [813] 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宜入O141) [814] 概率逻辑 815 哲理逻辑(非经典逻辑) 819 应用逻辑 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0 总论 821 人生观、人生哲学 822 国家道德 823 家庭、婚姻道德 824 社会公德 825 个人修养 83 美学 0 总论 832 美学与社会生产 832 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 [835] 艺术美学(宜入J01) 84 心理学 0 总论 841 心理学研究方法 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实践 843 发生心理学 844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845 生理心理学 846 变态心理学、病态心理学、超意识心理学 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849 应用心理学 9 无神论、宗教 91 无神论 92 宗教 93 神话与原始宗教 94 佛教 95 道教 96 伊斯兰教(回教) 97 基督教 98 其他宗教 99 迷信术数 C 社会科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社会科学现状、概况 2 机关、团体、会议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51 丛书(汇刻书) 52 全集、选集 53 文集、会议录 54 年鉴、年刊 55 连续出版物、期刊 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书(请查G33,Z88/89)" 8 统计学 81 统计方法 [82] 专类统计学(宜入有关学科) 83 世界各国统计资料 91 社会学 92 人口学 93 管理学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请查N94) 96 人才学 D 政治、法律 0 政治理论 1/3 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 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 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 3 各国共产党 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5 世界政治 6 中国政治 7 各国政治 73 亚洲政治 74 非洲政治 75 欧洲政治 76 大洋州政治 77 美洲政治 8 外交、国际关系 9 法律 E 军事 0 军事理论 1 世界军事 2 中国军事 3/7 各国军事 3 亚洲军事 4 非洲军事 5 欧洲军事 6 大洋州军事 7 美洲军事 8 战略、战术、战役 9 军事技术 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 经济 0 政治经济学 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2 经济计划与管理 3 农业经济 4 工业经济 5 交通运输经济 6 有点经济 7 贸易经济 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0 文化理论 1 世界各国文化事业概况 11 世界军事 12 中国军事 13 亚洲军事 14 非洲军事 15 欧洲军事 16 大洋州军事 17 美洲军事 2 信息与知识传播 3 科学、科学研究 4 教育 4 教育 5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 6 各级教育 7 各类教育 8 体育 H 语言、文字 0 语言学 1 汉语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3 常用外国语 31 英语 32 法语 33 德语 34 西班牙语 35 俄语 36 日语 37 阿拉伯语 4/84 各语系语言 4 汉藏语系 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61 南亚语系 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64 东北亚诸语系 65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66 芬兰-乌戈尔语系 67 闪-含语系 7 印欧语系 81 非洲诸语系 83 美洲诸语系 84 大洋州诸语系 9 国际辅助语 I 文学 0 文学理论 1 世界文学 2 中国文学 3/7 各国文学 3 亚洲文学 4 非洲文学 5 欧洲文学 6 大洋州文学 7 美洲文学 J 艺术 0 艺术理论 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2 绘画 29 书法、篆刻 3 雕塑 4 摄影艺术 5 工艺美术 [59] 建筑艺术(请查TU-8) 6 音乐 7 舞蹈 8 戏剧艺术 9 电影、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 0 史学理论 1 世界史 2 中国史 3/7 各国史 3 亚洲史 4 非洲史 5 欧洲史 6 大洋州史 7 美洲史 81/83 传记 81 世界人物传记及传记研究与编写 82 中国人物传记 83 各国人物传记 85/88 文物考古 85 考古学 86 世界文物考古 87 中国文物考古 88 各国文物考古 89 风俗习惯 9 地理 N 自然科学 N 自然科学总论 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自然科学现状、概况 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议 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请查G36,Z88/89)" 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 [99] 情报学、情报工作(请查G35)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1 数学 11 古典数学 12 初等数学 13 高等数学 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 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17 数学分析 18 几何、拓扑 19 整体分析、流形上分析 21 概率论、数理统计 22 运筹学 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 24 计算数学 29 应用数学 3 力学 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 32 振动理论 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 34 固体力学 35 流体力学 369 物理力学 37 流变学 38 爆炸力学 39 应用力学 4 物理学 41 理论物理学 42 声学 43 光学 44 电磁学、电动力学 45 无线电物理学 46 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 47 半导体物理学 48 固体物理学 51 低温物理学 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 53 等离子体物理学 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 56 分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学 59 应用物理学 6 化学 61 无机化学 62 有机化学 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 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65 分析化学 69 应用化学 7 晶体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1 天文学 2 测绘学 3 地球物理学 4 气象学 5 地质学 6 地质学(二) 7 海洋学 9 自然地理学 Q 生物科学 1 普通生物学 2 细胞学 3 遗传学 4 生物学 5 生物化学 6 生物物理学 7 分子生物学 81 生物工程学 [89] 环境生物学(请查X17) 91 古生物学 93 微生物学 94 植物学 95 动物学 96 昆虫学 8 人类学 R 医药、卫生 1 预防医学、卫生学 2 中国医学 3 基础医学 4 临床医学 5 内科学 6 外科学 71 妇产科学 72 儿科学 73 肿瘤学 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76 耳鼻咽喉科学 77 眼科学 78 口腔科学 79 外国民族医学 8 特种医学 9 药学 S 农业科学 1 农业基础科学 2 农业工程 3 农学(农艺学) 4 植物保护 5 农作物 6 园艺 7 林业 8 畜牧、兽医、狩猎、蚕、蜂 9 水产、渔业 T 工业科学 TB 一般工业技术 1 工程基础科学 2 工程设计与测绘 3 工程材料学 [31] 金属材料(请查TG4) 32 非金属材料 33 复合材料 35 耐低温材料、耐高温材料 37 耐腐蚀材料 39 其他特种性能材料 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41 爆破技术 42 密封技术 43 薄膜技术 44 粉末技术 48 包装工程 49 工厂、车间 5 声学工程 6 制冷工程 7 真空技术 8 摄影技术 9 计量学 TD 矿业工程 1 矿山地质与测量 2 矿山设计与建设 3 矿山压力与支护 4 矿山机械 5 矿山运输与设备 6 矿山电工 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 8 矿山开采 9 选矿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 钻井工程 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5 海上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6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8 石油、天然气存储与运输 9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 [99] 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宜入X74) TF 金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冶金技术 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 4 钢铁冶炼(黑色金属冶炼)(总论) 5 炼铁 6 铁合金冶炼 7 炼钢 79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 8 有色金属冶炼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1 金属学、热处理 2 铸造 3 金属压力加工 4 焊接、金属切割及粘接 5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手工具 8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 9 钳工工艺、装配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艺 11 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 12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 13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 14 机械制造用材料 16 机械制造工艺 17 运行与维修 18 机械工厂(车间) 2 起重运输机械 3 泵 4 气体压缩及输送机械 6 专用机械 7 仪器、仪表 TJ 武器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2 枪械 3 火炮 4 弹药、引信、火工品 5 爆破器材、烟火器材、火炸药 6 水中兵器 7 火箭、导弹 8 战车、战舰、战机、航天武器 9 核武器及其他特种武器与防护设备 TK 动力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热力工程、热机 2 蒸汽动力工程 3 热工测量和热工自动控制 4 内燃机工程 5 特殊热能及其利用 6 生物能及其利用 7 水能、水利机械 8 风能、风力机械 91 氢能及其利用 TL 原子能技术 1 基础理论 2 核燃料及其生产 3 核反应堆工程 4 各种核反应堆、核电厂 5 加速器 6 受控热核反应(聚变反应理论及实验装置) 7 辐射防护 8 粒子探测技术、辐射探测技术与核仪器仪表 91 核爆炸 92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与制备 929 辐射源 93 放射性物质的包装、运输与贮存 94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与综合利用 99 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TM 电工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电工基础理论 2 电工材料 3 电机 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 5 电器 6 发电、发电厂 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8 高电压技术 91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92 电气化、电能应用 93 电器测量技术及仪器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真空电子技术 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 3 半导体技术 4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 6 电子元件、组件 7 基本电子电路 8 无线电、电信设备 91 通信 92 无线通信 93 广播 94 电视 95 雷达 96 无线电导航 97 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 [98] 无线电、电信测量技术及仪器(请查TM93) 99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1 自动化基础理论 11 自动化系统理论 13 自动化控制理论 14 自动信息理论 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 17 开关电路理论 18 人工智能理论 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 20 一般性问题 21 自动化元件、部件 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 24 机器人技术 27 自动化系统理论 29 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3 计算技术、计算机 30 一般性问题 31 计算机软件 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 33 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4 电子模拟计算机(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5 混合电子计算机 36 微型计算机 38 其他计算机 39 计算机的应用 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 60 一般性问题 61 射流元件 62 射流附件 63 检测发信装置 64 执行机构 65 动力源 66 射流控制线路 67 射流自动控制系统 69 射流技术的应用 7 遥感技术 70 一般性问题 72 遥感方式 73 探测仪器及系统 75 遥感图象的解译、识别与处理 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8 远动技术 80 一般性问题 [81] 元件、部件(宜入TP21) 83 远动化装置 84 信道 87 远动化系统 89 远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TQ 化学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基础理论 2 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 3 化学反应过程 4 化工原料、辅助物料 5 化工机械与设备 6 化工生产过程、最后处理及包装 7 化工产品与副产品 8 化工厂 [09] 化学工业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宜入X78) 11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 110 一般性问题 111 无机酸类生产 113 氨和铵盐工业 114 氯碱工业 115 无机盐工业 116 工业气体 117 特种气体 118 无机过酸及过酸盐 12 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 13 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 15 电化学工业 16 电热工业、高温制品工业 17 硅酸盐工业 2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 31 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 32 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 33 橡胶工业 34 化学纤维工业 35 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 41 溶剂与增塑剂的生产 42 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 43 胶粘剂工业 44 化学肥料工业 45 农药工业 46 制药化学工业 51 燃料化学工业 52 炼焦化学工业 53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 54 煤炭汽化工业 55 燃料照明工业 56 爆炸物工业、火柴工业 57 感光材料工业 58 磁性记录材料工业 61 染料及中间体工业 62 颜料工业 63 涂料工业 64 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 65 香料及化妆品工业 9 其他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 2 食品工业 3 制盐工业 4 烟草工业 5 皮革工业 6 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工业 7 造纸工业 8 印刷工业 91 五金制品工业 93 工艺美术制造工业 94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95 其他轻工业、手工业 97 生活供应技术 TU 建筑科学 1 建筑基础科学 19 建筑勘测 2 建筑设计 3 建筑结构 4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5 建筑材料 6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 7 建筑施工 8 房屋建筑设备 9 地下建筑 7 高层建筑 98 区域规划、城镇规划 99 市政工程 TV 水利工程 1 水利工程基础课学 21 水资料调查与水利规划 22 水工勘测、设计 3 水工结构 4 水工材料 5 水利工程施工 6 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7 水能力用、水电站工程 8 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 [91] 运渠(运河、渠道)工程(宜入U61) [02] 港湾工程(宜入U65) [93] 农田水利工程(宜入S27) U 交通运输 1 综合运输 2 铁路运输 4 公路运输 41 道路工程 44 桥涵工程 45 隧道工程 46 汽车工程 461 汽车理论 462 整车设计与计算 463 汽车结构部件 464 汽车发动机 465 汽车材料 466 汽车制造工艺 467 汽车实验 468 汽车制造厂 469 各种用途汽车 471 汽车驾驶与使用 472 汽车保养与修理 473 汽车用燃料、润滑料 48 其他道路运输工具 49 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 6 水路运输 [8] 航空运输 V 航空、航天 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11 航空、航天的发展与空间探索 19 航空、航天的应用 2 航空 21 基础理论及实验 22 飞机构造与设计 23 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 24 航空仪表、设备、控制与导航 25 航空用材料 26 航空制造工艺 27 各类型航天器 31 航空用燃料及润滑剂 32 航空飞行术 35 航空港(站)、机场及技术管理 37 航空系统工程 4 航天(宇宙航行) 41 基础理论及实验 42 火箭、航天器构造(总体) 43 推进系统(发动机、推进器) 44 仪表、设备、制导与控制 [45] 航天用材料(请查V25) 46 制造工艺 47 航天器及其运载工具 51 航天用燃料(推进剂)及润滑剂 52 航天术 55 地面设备、试验场、发射场、航天基地 57 航天系统工程 [7] 航空、航天医学(宜入R85) X 环境科学 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2 环境综合研究 3 环境保护管理 4 灾害及其防治 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9 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Z 综合性图书 1 丛书 2 百科全书、类书 3 辞典 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5 年鉴、年刊 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