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p2006
有了较好的写作指导,学生在完成习作时,就能较为全面地写出该事物的特点,基本上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进行细致、认真的修改。它包括中心思想的修改、文章结构的修改以及语言文字的修改等诸多方面。形式要力求多样,可以采取集体修改的方法,与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目的和要求;可以讲评学生作文,从不足之处得出写作应当注意的经验;也可以组织学生给自己的作文写评语。这样的修改,不仅文章的质量会明显提高,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以及参与度也会明显增强。 总之,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应当遵循生活积累—艺术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在教学中精心安排、巧妙组织,这样,作文教学才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21世纪“信息大爆炸”使得一些中小型实体书店纷纷受到电子书的“当头一棒”。电子书对实体书的“吞噬”速度已让无数爱书人膛目结舌,心痛不已。诚然,电子书作为新世纪的产物便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大批量的我文字信息化无疑是对其内在分量的一种减轻。纵使科技多么发达,纸质书也不该沦为时代的眼泪,人们的灵魂更不该被数字化的“浅阅读”支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这是一代大作家余秋雨的回答。人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与人不可能抛弃有分量的纸质书一样。如果将电子书比作“坐车”,那么纸质书便是“步行”。你纵可把坐车当做便携的出行方式,却不可能抛下“步行”。陡峭的山壁要你缓慢爬行,漫漫人生路也要你独自踱步。正因如此,纸质书籍不该被数字化电子书无情取代!它是文化传承的源头,是传承千年文化的最原始,最深沉,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有情载体,而非同于电子书之浅薄。所谓“信息大爆炸”,影响的也远远不只是纸质书籍,现代人大多已抛弃了传统的书信方式,发起E-mail来高端大气上档次。而现代人写E-mail更是匆匆忙忙,有事说事,还都是事务性的事,然后一点鼠标就走了。满屏的四方字一个个排列整齐,怎么看都像人工化肥的蔬菜水果,全然没了文字的内在神韵,没了写字人的性情,甚至连姓名也被虚拟的昵称漠然取代。而每当我给亲近的人写信时,还是习惯用纸笔,我是坚信着文字的生命与情感的。传统的书信从写信、贴邮票到寄出,恰似一个酝酿的过程,在速度上与发E-mail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这个缓慢的过程却正是一个沉淀情感的过程,内心所有情感都一点一滴地渗透在笔纸间。而数字化信息则像是隔着一层什么,就像打电话时尽管你能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可有些话却在怎么也说不出来,最后还得接住笔纸。众皆狂热躁进,你能泼一头冷水,慢下来,便能独树一帜,数字化信息是万万不能称之为文字的,它缺少了文字生生不息的灵魂,缺少了写文字斟酌良久的情感。那毕竟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啊!它理应不该被不带任何内涵的干瘪的数字化编程取代!多少传承千年的文化被战火无情地卸去庞枝轧躯?多少传承千年的文化因短浅的目光被无情取代?为何老北京只剩下前门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又为何老北京的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比废墟?人类难道还想重蹈覆辙吗?文字难道也要在走上这么一遭吗?社会在进步,科技在进步,可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难道就注定要纸质文字成为历史吗?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该将纸质文字更迭。就像一个人不管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寿命多长总要寿终成鬼。人类,不管掌握了多高的科技,都该有回归人之初原始的平静之心,一支笔,一张纸,一本书,捧起演变千年的文字,为华夏民族延续千年的文化热度保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电子书,觉得电子书不仅方便,还可以省钱。也有一部分人迷上了微信,扣扣,从里面看不同的日志。我也会玩,有时看到好的就收藏转载,但是,做完收藏转载之后再不会去翻看了,所有的感觉都是瞬间的,久点就什么也不记得了。有时,偶尔整理书籍,看到曾经自己看过的书,几乎每一页都有自己的心得笔记,一看就能够立马活生生的再现。两者一比较,才发现还是选择纸质书,才真正说得上开卷有益。 不知大家是否也有同感,用互联网我们确实可以汲取很多的信息,但是正因为信息过多,而杂乱的扭在一起,就像是扭面条一样,一团乱麻,理不出个头绪,等到要用时反倒无从下手。而我们若是看纸质书籍,每天欣赏一点点,那个过程很缓慢,但是效果非常好,就算几年前看过,再次浏览都可以说出大概意思来。当然,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网络电子的,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看个人喜好吧!我比较喜欢纸质的,特别的喜欢闻新书的味道,很香,也特别的喜欢在新书上写自己的心得,特别的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