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氏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指教育。《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后汉书·章帝纪》:“十一月壬戌,诏曰:‘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南史·崔祖思传》:“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颜由 , 颜回 父,字 季路 。 孔子 始教学於 阙里 而受学,少孔子六岁。”《东观汉记·邓禹传》:“﹝ 邓禹 ﹞笃於经书,教学子孙。”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斋’,即 徐学庵 教学处。” 李广田 《序》:“二十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也一直以写作为副业。”教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间有一个教学的先生,姓 阮 ,叫 阮太始 。”赵树理 《金字》:“在乡村集镇上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赛神唱戏写通知,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谢帖、庚帖(婚约)、灵牌。”[1] 
“转识成慧”: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应然目标"智慧课堂"旨在用智慧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它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教师应对智慧课堂的内涵特征、教学价值等进行剖析,研究最适切的发展路径,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明确智慧课堂的终极目标,引领学生转信息成知识,再转知识成智力,最终转智力成智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悄然变化。从以前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到用幻灯机播放老师们亲手制作的幻灯片,再到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Flash动画等等,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灵活,课堂氛围也越来越活跃,这样的语文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如今,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且,也更多地运用在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微课来解答,让学生能直观有效地理解知识、享受知识,从而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藉于“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一、 识字教学方面。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了基础。所以,识字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在识字教学方面,我们的老师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验,采用各种方法与途径,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游戏识字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微课的优势,设计一个“变魔术”游戏。在微课视频中,学生亲眼见证利用加减笔画、加减部首等方法,将“人”变成“大”,将“大”变成“天”,将“天”变成“夫”,将“夫”变成“扶”,将“扶”变成“肤”等汉字变化,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加感受到汉字的神奇与魅力。另外,利用微课制作谜语,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将字谜制成微课,降低了猜谜的难度,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字理识字中,微课借助形象直观的特点,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牧、雨、男、林、休”等字时,我制作了一个微课片段。将这些字以简笔画和故事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先是牧童出场,顺势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牧童看到田里有一个人在干活,由此出示“男”这个字的演变,即由“田、力”二字组成。这个牧童来到一片树林里,因为“林”字是由两个“木”字并排在一起构成的。“独木不成林”有了两个木就表示有较多树木的地方就是“林”了。牧童靠在一棵树下休息,“休”字,即指人在木下歇息。再利用“雨”的象形文字,了解“雨”字的演变过程。这段微课,短小精炼,形象直观,主题突出,重难点一目了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知识的掌握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 知识拓展方面。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而这些知识就渗透在一篇一篇精彩的课文里,还有一些语文综合训练里。同时,我们也要借助课本这一平台,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探求知识。所以,教学时,对于语文知识性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轻松学习。例如:在我们的课文中经常会出现双引号,而双引号表示的含义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困扰。教学《果园机器人》一课时,里面就多次出现双引号。于是,我就借助这一契机,制作了一段关于双引号的微课,微课中,列举出关于双引号的四种常用方法,并利用简单的句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再出示本文中的句例,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文中几个双引号的特殊含义了。又如:小学语文中,很多孩子对“的、地、得”的使用很是混淆,甚至上了中学,依然搞不清楚。所以,我们组的老师,便制作了一个“的、地、得”用法辨析的微课,清楚地展示了这三个字的特点、区别、用法等,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这三个字,会正确使用这三个常用的结构助词。 除语法知识外,我们还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一些课外拓展资料,形象生动,丰富有趣。 如:教学《赵州桥》时,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桥梁知识、古今中外各种著名桥梁图片等,教学《果园机器人》,利用微课,展示各种机器人的图片及资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到机器人已广泛应用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探究欲。而这些微课资料,都能有效补充课本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三、 习作教学方面 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我们真不要从直观引领、启发灵感,和习作讲评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首先,习作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微课,给学生展示一些与习作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将学生带入情境,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例如:教学“介绍自己学习的一项本领”这次习作时。我提前让家长悄悄提供了了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图片,如:轮滑、骑自行车、包饺子、叠被子、做饭、炒菜等,将这些图片制成微课,再配上解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并深入学生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在不经意间自己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同时,也勾起了孩子们很多回忆,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了。又如:教学“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这篇习作时,我了解到家乡的很多地方,学生都去过,但因为更多的是去玩耍,并没有仔细的观察,也没有深刻的印象。一提到写作,自然头疼。于是,我制作了几个微课,对西安的几个著名的景点,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帮助学生重温自己的游玩过程,有了这些直观的资料,打开了学生的记忆之门,再结合自己游玩的经历,自然便下笔如有神了。 习作的讲评,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到本次习作的优点,互相学习好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展示解决学生习作完成后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展示学生集中表现的优点,增强学生自信,明确习作的努力方向,更主要的是利用微课这一形式,将习作中的问题加以呈现,有效地使学生明确习作中的不足及解决方法,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准确、凝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勇于创新,激发自信心、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而微课形象生动、直观有效的方式,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微课的辅助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