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1

hht730045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高中地理小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太初问花

已采纳
(一)防沙治沙思路应利用绿洲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特点,如利用本区的引洪灌溉条件,进行封育、保护和营造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阻沙与防风结合,层层设防,保护沙漠绿洲。在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同时,选择适生的经济树种与果树营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带。(二)主要技术措施1.营建引洪封育、保护区。在风沙前沿、戈壁荒漠和三滩(碱滩、河滩、沙滩)荒地上引洪封育,封禁保护、恢复发展以胡杨、红柳为主的天然荒漠植被,巩固和扩大绿洲。形成保护绿洲农田的第一道防护屏障,以遏制流沙南移。2.营建大型环绿洲防风固沙体系。在绿洲边缘与沙漠衔接部营造乔灌草、带片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规划基干林带600km(已完成50—100m宽的基干林带300km)。同时,在基干林带的外围建设10—15km宽的荒漠植被保护带。形成内有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外有草灌保护带的第二道绿色防线。3.营建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在绿洲内部的1000多块条田上(一块条田为150—250亩),营造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林网。4.在原有的防护林基础上进行更新时,栽植1—2行的经济树种,如核桃、杏、巴旦杏、红枣等,可增加林带的经济效益。或利用已实现农田林网化绿洲的田间机耕道,营建葡萄长廊或者是这个(一)防沙治沙思路在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干旱地区,根据风沙流运动规律,采用窄带多带式林带防止流沙危害,可减少灌溉用水,减少造林投资。防沙林带的特点是防沙面宽,特别是在沙源丰富、又不可能大面积控制沙源的情况下,营造防沙林带便成为防止沙害的一种重要措施。风沙流是一种夹沙的运动气流,95%以上的沙粒跳跃、脱离地面的高度不超过30cm。气流在前进途中碰到障碍物后,气流中携带的沙粒便会沉降、堆积;气流越过障碍物后,只要风速始终在起沙风速(5m/s)以下,便不会产生风蚀,形成新的风沙流。因此,营造的防沙林带,只要能将风速控制在起沙风速以下,便可有效控制流沙危害。(二)主要技术措施1.绿洲外围前沿地带封沙育草。在地表疏松、风蚀与风积现象严重的绿洲前沿建立封沙育草带,带宽300—500m。2.绿洲边缘防风阻沙林带。林带沿绿洲边缘等高线延伸,造林前先开渠,渠间距5m,渠宽5m,利于灌溉造林时节约用水,避免盐碱危害。迎风第一道渠旁栽植乔灌树种,形成相对紧密结构的林带,构成绿洲边缘的防风阻沙林带。3.建设绿洲内农田防护林网。根据农田面积的大小,建设窄带多带式防沙林带,构成农田防护林网。林带的断面结构:由数条宽度较窄(2行树木),各带间又有一定带间距的林带所构成。林带结构与树种选择:采用紧密结构林带,可将流沙阻截在林带的迎风面。树种可选柽柳、沙拐枣、柠条、花棒等抗逆性强的沙生灌木,或沙枣等枝叶稠密、枝条下垂的小乔木。造林方式:沟植沟溉或滴灌造林。

高中地理小论文

316 评论(14)

521000

-[高中生地理论文范文] :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学科重回高考之列,目前是“3+综合”考试模式中“综合”科的一门,这无疑使高中地理教学极大地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且随着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高中地理新教材更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的鲜明特点必将为我国培养具有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 一、 以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产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
19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