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昆虫分类论文目录图片大小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9

maiguzhu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昆虫分类论文目录图片大小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xp1339

已采纳
这个……只有给你大致介绍一下了…昆虫的分类同其它生物的分类一样,整个生物的分类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基本阶元。前面已经提到昆虫的分类地位是: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昆虫纲以下的分类阶元是目、科、属、种四个基本阶元。在纲、目、科、属、种之间以及种下还可以设立其它阶元。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及亚种;也有在目、科之上设立总目、总科;也可以在亚纲与目之间或在亚目与总科之间设立部等阶元。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科学的名称,称为学名。昆虫种的学名在国际上有统一的规定,这就是双名法,即规定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最后附上定名人。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全部小写,有时在种名后面还有一个名,这是亚种名,也为小写,并且都由拉丁文字来书写。学名中的属名、种名、有的还有亚种名一般用斜体字书写,定名人的姓用直体字书写,以示区别。生物的这一双命名法,是由林奈Linnaeus(1758)创造的。昆虫纲的分类系统很多,分多少个目和各目的排列顺序全世界无一致的意见。最早林奈将昆虫分为6个目,现代一般将昆虫分为28~33目,马尔蒂诺夫将昆虫分了40目,纲下亚纲等大类群的设立意见也不一致。 无翅亚纲(Apterygota) 石蛃目(Archaeognatha) 缨尾目(Thysanura) 单尾目(Monura)† 双尾目(Diplura) 原尾目(Protura) 弹尾目(Collembola)有翅亚纲(Pterygota) 古翅下纲(Palaeoptera)(并系) 蜉蝣目(Ephemeroptera) 古网翅目(Palaeodictyoptera)† Megasecoptera† 古蜻蜓目(Archodonata)† 透翅目(Diaphanopterodea)† 原蜻蜓目(Protodonata)† 蜻蛉目(Odonata)新翅下纲(Neoptera) 外翅总目(Exopterygota) 华脉目(Caloneurodea)† 巨翅目(Titanoptera)† 原直翅目(Protorthoptera)† 恐蠊目(Grylloblattodea) 螳䗛目(Mantophasmatodea) 襀翅目(Plecoptera) 纺足目(Embioptera) 缺翅目(Zoraptera) 革翅目(Dermaptera) 直翅目(Orthoptera) 䗛目(或竹节虫目)(Phasmatodea) 蜚蠊目(Blattodea) 等翅目(Isoptera) 螳螂目(Mantodea) 啮虫目(Psocoptera) 缨翅目(Thysanoptera) 虱毛目(Phthiraptera) 半翅目(Hemiptera) 内翅总目(Endopterygota) 膜翅目(Hymenoptera) 鞘翅目(Coleoptera) 捻翅目(Strepsiptera) 蛇蛉目(Raphidioptera) 广翅目(Megaloptera) 脉翅目(Neuroptera) 长翅目(Mecoptera) 蚤目(Siphonaptera) 双翅目(Diptera) 原双翅目(Protodiptera)† 类脉总目(Amphiesmenoptera) 毛翅目(Trichoptera) 鳞翅目(Lepidoptera) 分类地位未定 舌鞘目(Glosselytrodea)† Miomoptera†(标注了†为已经灭绝)全球的昆虫有60多万种,所以给你一一介绍习性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只有看LZ比较感兴趣的种类,再简单给你介绍……

昆虫分类论文目录图片大小

249 评论(15)

小凯carl

(insect taxonomy)(侯陶谦)认识昆虫的一种方法。其内容包括:用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与归纳,并逐个加以描述和命名;对鉴定出来的物种按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纳成一个有次序的分类系统;以种群的观点研究昆虫的物种渊源、分布中心、进化过程和趋向,以及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和演替,使人们能更有效地防治有害昆虫和利用有益昆虫。昆虫的分类单元昆虫是动物界(Animali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昆虫纲(In-secta)。纲以下的分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采用目、科、属、种等一系列单元。其中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也是基本的分类单元。种以上的分类等级则是代表在形态、生理、生物、生态特性等方面相近的若干种的集合单位。由于昆虫种类繁多,类群复杂,常在种以上的分类等级间添加新的分类单元。即:设亚级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在目、科上添加总级,如总科;在亚科和属间添加族级等。种以下由于分布地域不同所产生的变异而形成地理亚种。以中国的马尾松毛虫为例说明昆虫分类的系统如下:界 动物界Animalia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亚门 有气管亚门Tracheata纲 昆虫纲Insecta亚纲 有翅亚纲Pterygota目 鳞翅目Lepidoptera亚目 缰翅亚目Frenatae总科 蚕蛾总科Bombyciodea科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属 松毛虫属Dendrolimus种 马尾松毛虫punctatus亚种 文山松毛虫wenshanensis昆虫的名称和模式昆虫在科学上的名称采用林奈(CLinn'e)所创立的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均为拉丁或拉丁化了的词,在种名之后附命名人的姓。如为亚种则采用三名法,亚种名排在种名之后。如一个种已从原来的属移到另一个属,应将原命名人的姓加以括号。属以上各单元的名称和命名人的姓第一个字母一律大写。一种昆虫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若没有特殊的理由,名称不能随意更改。如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而不予承认。同一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用作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则视为异物同名,也不能予以承认。后人有权对同名和异名进行订正。描述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称模式标本。在属于新种的同一批标本中应选出一个典型的作为正模(Holotype),另选一个与正模性别不同的作配模(Allotype),其余用作参考的标本称副模(paratype)。模式标本是科学上的宝贵财富,是建立一个新种的主要依据。在鉴定种类中,如对原记载发生疑问或记载不详尽时,核对模式标本可避免误定。因此,模式标本要妥善保存,以备长期核对之用。各级分类单元都应有其模式,建立新属、新科等时均需指明所根据的模式种和模式属名。昆虫的分类方法世界各国的昆虫学工作者自开展昆虫分类以来,一直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进行分类。这一方法使用比较简便,且所鉴定的种类绝大多数正确无误。但近缘种,特别是种下分类单元,由于差别微小,有时难以根据形态特征进行明确区分。为此,人们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将昆虫近缘种类的主要特征编制程序,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求出相关数值绘制图表,依其相关位置而决定它们的关系亲疏;利用电镜区分近似种类精子或某部分的细微差别;利用血清反应研究昆虫的亲疏关系;通过层析测定近缘种的游离氨基酸,了解种间差异;查定染色体横纹次序的差异,区分近缘种类。这些新方法对研究昆虫亲缘关系有重要的作用,使人们能在新的水平上探索进化途径,及时解决形态特征不易区别的近缘种和种下分类单元的区分问题。但这些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每次鉴定的标本用量也大,使用不如形态分类简便,而且只能得出一些数字或生化指标。因此,它们在昆虫分类中只是形态分类的辅助办法。在鉴定昆虫种类和类群时常使用检索表。其编制方法是,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种类或分类单元的特征中挑选出比较重要和稳定的特征作成简短的条文,然后将条文按一定格式进行编排。检索表的格式有双项式(对列式)、单项式(系列式)、分叉式、锯齿式(退格式)等,其中前二类较常用。昆虫的分目昆虫纲根据翅的有无、翅的类型、变态的类型、跗节的数目等进行分目。分目的数目变化较大,林奈(1758)分为7目,勃劳尔(FBrauer,1885)分为17目,波尔纳(QJBorner,1904)分为22目,布鲁斯和梅兰德(CTBrues & ALMelander,1933)分为34目;中国昆虫学者陈世骧(1958)、周尧(1964)分为33目,蔡邦华(1955)分为34目。蔡的昆虫各目如下:无翅亚纲Apterygota增节变态类A原尾目Protura表变态类E弹尾目C双尾目D缨尾目Thysanura有翅亚纲Pterygota原变态类P蜉蝣目Ephemerida不全变态类H蜻蜓目O蠊目B螳螂目M等翅目I缺翅目Z翅目P竹节虫目P蛩蠊目G直翅目O纺足目E重舌目D革翅目D同翅目H半翅目H啮虫目P食毛目M虱目A缨翅目Thysanoptera全变态类H鞘翅目C捻翅目S广翅目M脉翅目N蛇蛉目R长翅目M毛翅目T鳞翅目L双翅目D蚤目S膜翅目Hymenoptera森林昆虫分目概述不同种类的昆虫有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繁衍环境。常见的森林昆虫主要隶属于等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脉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翅目俗称白蚁。全世界已知2000余种,中国已记录250种。体小而柔软,暗色或灰白色。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有或无翅,有翅者前后翅大小、形状、脉相和质地均相似。跗节4或5节。尾须短,1~3节。营群体生活,每个蚁巢内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生殖蚁和非生殖蚁。生殖蚁有原始生殖蚁和补充生殖蚁两类。原始生殖蚁由若蚁变为成虫后,两对翅充分发达,称长翅型,在春末夏初的闷热天气离巢分飞,找到配偶后落地交配,翅沿基缝脱落,入土建立新群。每个蚁巢中一般仅有原始生殖蚁一对,称蚁后和蚁王。蚁后专司产卵,繁殖后代,可生活6~15年。补充生殖蚁的翅短或无翅,在蚁后夭折或生殖力减退时,可发育成为生殖个体。非生殖蚁包括工蚁和兵蚁,均为无翅个体,各有大小不同的类型。工蚁在群体内数量最多,司觅食、筑巢、抚育幼蚁、培养菌圃等劳务活动。兵蚁头部发达,上颚强大,司保卫群体的职责。白蚁生活隐蔽,怕光,除原始生殖蚁在分群时离巢婚飞外,其他时间不暴露于外。按其筑巢习性可分为木栖性、地栖性和地木两栖性三类。取食木材或含纤维的加工品,如纸张、书籍等。有些种类可取食苗木根茎及活立木。直翅目包括蝗虫、蟋蟀、螽蟖、蝼蛄等常见昆虫。全世界已知22500余种,中国记录约2000种。体中到大型。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前胸发达。前翅狭长,皮质;后翅膜质,臀区大,不飞行时作扇状褶叠于前翅下。有无翅或短翅种类。后足大多为跳跃足,少数前足为开掘足。雌虫除蝼蛄外,产卵器均较发达。尾须1对。渐变态。若虫一般5龄,其形态、食性和生活环境均与成虫相似。多数种类生活于地下或树上。大多善跳跃,能迁飞,如飞蝗可以成群迁飞几百至几千里。一年1~2代。多数为植食性,竹蝗、非洲蝼蛄和大蟋蟀等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螽蟖科的一些种类为肉食性,取食鳞翅目幼虫,是害虫的天敌。半翅目俗称蝽象。全世界已记载约28000种,中国已知约1300种。体扁平。触角丝状。口器刺吸式,由头端生出。前翅基半部皮质,端半部膜质,不飞行时平覆于体背面,两翅端部互相重叠;后翅膜质。少数种类翅退化或无翅。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后足基节附近有臭腺开口,受惊扰时可放出似臭椿的气味。渐变态。一年1代,以成虫越冬。多数陆生。成虫和若虫一般以植物汁液为食,不少种类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部分种类猎食其他昆虫,是害虫的天敌。有些种类吸食人畜血液,传播疾病。水生种类许多为捕食性,除捕食其他昆虫和蝌蚪外,还捕食鱼卵和鱼苗,对养鱼业有一定危害。同翅目全世界已记载约3万种,中国已知1200余种。体小至中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复眼发达。口器刺吸式,从头部后端生出。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稍加厚,不用时呈屋脊状或平置于体上。有的种类无翅。介壳虫雄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除雄介壳虫及粉虱为全变态外,其余为渐变态。植食性,吸食叶或幼嫩枝、干汁液。除直接为害外,有的能传播植物病毒,有的形成虫瘿,有的产卵于植物组织内而造成伤害。许多种类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白蜡虫、紫胶虫和五倍子蚜等是重要的资源昆虫。鞘翅目俗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全世界已知33万余种,中国记录6000余种。体坚硬。头部发达,有的种类头部延长成喙状。口器咀嚼式。触角一般11节,形状不一。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外露。前翅角质或皮质,无翅脉,称鞘翅,置于体背面覆盖于中后胸、后翅及腹部背面上,起保护作用。腹部一般10节;有的愈合或消失,只可见5~8节。多数全变态,少数复变态。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随虫种而异,一至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幼虫的食性和生活环境一般和成虫不同。植食性的种类许多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如金龟子、叩头虫、象甲、叶甲、天牛、吉丁虫、小蠹虫等。捕食性的种类如瓢虫、步甲、郭公虫等,是害虫的天敌。鳞翅目俗称蝶、蛾。是昆虫纲第二个大目,全世界已知25万种,中国记录8000余种。体小至大型。复眼发达。触角丝状、羽毛状、球杆状等。口器虹吸式或退化。翅两对,膜质。翅面、身体和附肢密被鳞片。少数种类雌虫无翅。翅不用时呈屋脊状置于体两侧或竖立于体背面上(蝶类)。跗节5节,有的种类前足退化。幼虫除3对胸足外,还有2~5对腹足,腹足的端部有趾钩。全变态。多数成虫取食花蜜或不取食,少数吸食果汁而造成危害。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一般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多数为植食性,食叶、蠹茎、蛀果或取食种子,许多种类是林业上的严重害虫。桑蚕、柞蚕、蓖麻蚕等幼虫吐丝结的茧是纺织丝绸的原料,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脉翅目全世界已知约4000种。体小至中型。触角细长。丝状或栉齿状、念珠状等。口器咀嚼式。前胸一般短。翅2对,膜质,形状大小和脉序相似,翅脉多,脉序网状,各纵脉到翅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简单,体、翅被覆有白粉。足细而短,跗节5节。腹部细长。全变态。幼虫衣鱼型或蠕虫型,头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颚和下颚左右各合成尖锐的长管,适于吸食其他昆虫的体液。幼虫大部分陆生。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及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卵,是害虫的天敌。膜翅目包括蜂类和蚁类。全世界已知12万种。体微小至中型。复眼发达,单眼3个(少数无单眼)。触角丝状或膝状。口器除蜜蜂为嚼吸式外,其余为咀嚼式。翅膜质,两对,有些类群的翅脉显著退化;前翅大于后翅,后翅前缘有一列翅钩和前翅相联接。腹部第一节常合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产卵器一般较发达,锯状或刺状。全变态。幼虫食叶性的为蠋式,有腹足6~8对,无趾钩,头的每侧只有一个单眼;蛀茎的种类足常退化;其他种类的幼虫无足。蛹为离蛹,多包于丝质茧中。本目昆虫食性复杂,捕食性和寄生性种类捕食或寄生农、林业害虫,对人类有益。叶蜂、树蜂和茎蜂等植食性种类,食叶或钻蛀茎干造成危害。大多进行两性生殖,有些种类则进行孤雌生殖或多胚生殖。蜜蜂、蚁及胡蜂有群栖的习性,称社会性昆虫,同一群体内的个体在形态及生理上有所分化。后蜂(蚁)和雄蜂(蚁)专司交配繁殖。工蜂(蚁)专司筹食、营巢及抚育幼蜂(蚁)。蚁类还有兵蚁,负责保卫群体,防止敌害侵扰。双翅目包括蚊、蝇、虻等类。全世界已知9万余种。体小到中型。触角丝状、环毛状、具芒状等。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仅一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少数种类无翅。腹部仅可见4或5节,末端数节内缩为伪产卵器。全变态。幼虫蛆形。蛹为被蛹或围蛹。生活习性复杂,幼虫和成虫的食性、生活场所往往不同,约有半数种类的幼虫生活于水中。植食性的幼虫蛀果、潜叶、蛀干及造成虫瘿等,如瘿蚊科、实蝇科、潜蝇科等多属农林害虫;腐食性或粪食性幼虫取食腐败的动、植物残体或粪便;捕食性幼虫生活于水中、土中、树木中、作物上等,有些是害虫的天敌;寄生性幼虫寄生于害虫体内,是影响害虫发生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但有的是养蚕业的害虫和家畜的寄生虫。许多成虫取食植物汁液、花蜜作为补充营养,有些种类则吸食人、畜血液。
300 评论(10)

benxiaohaia

《昆虫记》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读了它我才知道,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环境保护,不环境污染,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了一想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164 评论(12)

布拉格2019

动物界,节是很多科的小目。目又分各种科,如直翅目分蝗科,蟋蟀科,螽斯科,蚤蝼科,蝼蛄科一系列科,别的就不详说了,反正昆虫世界被人们发现的还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还靠你们这些昆虫爱好者继续发掘
12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