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咖哭
数学作文录——买饮料的学问同学们,当你在炎热的夏日里,左手一根冰棍,右手一瓶饮料时,你有否想到过这也跟数学有关吗?请你听我讲一个小故事暑假的一天,“新城花苑”3号楼的小华、小林和小军三个小伙伴一起去买同一品牌的饮料,这种饮料只有大瓶和小瓶两种规格小华想买15小瓶,小林想买10小瓶,小军想买2大瓶4小瓶他们住地不远的三家商场都有这种饮料 三个小伙伴本来就喜欢动脑筋,现在呢,他们既想买到饮料,又想买得便宜于是,三个人就展开了调查他们在三家商场获得以下信息:大瓶饮料每瓶都是10元,小瓶饮料每瓶都是2元甲商场的销售方法:买1大瓶送1小瓶乙商场的销售方法:一律九折丙商场的`销售方法:满30元打八折小华算了一下自己买15小瓶需30元,到丙商场只需24元,就决定到丙商场购买小林算了一下自己买10小瓶需20元,到乙商场可便宜2元,就决定到丙商场购买小军算了一下自己买2大瓶4小瓶需28元,到甲商场可便宜4元,就决定到丙商场购买就这样,他们三个人买了饮料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听了我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你也许跟我想到一块了:还有更便宜的买法别急,听我慢慢给你说小军在甲商场可便宜4元,但他剩下的2小瓶如果到乙商场购买又可便宜4元如果他再多买2小瓶,总价满30元,在丙商场购买就只需24元,这样买更合算还有,如果他们合起来到丙商场购买,这样等于三个人购买的饮料全部打八折,这样小林、小军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具体怎么算么,就不用我多嘴了怎么样?够意思吧!生活中,数学时时在向你伸出热情之手,只要你紧紧握住她的手,你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简评:对于这样一道生活中所碰到的实际题目,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是三个人各归各去购买自己便宜的,而本文的小作者想到的是三个人合起来去购买,这样就更加便宜) 
一般是相关背景展开,比如你研究的问题是从哪个领域生发出来的,有什么研究现状,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等等~~ 首先题目要吸引人,很简单的,只要你智商有20以上就写得出来 o(∩_∩)接着一个很简单的引入,中间加入一些有规律的式子或定义,或者发现,然后写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是有规律的式子那么可以总结出公式(用n代替);如果是定义,那就举例说明一下定义;如果是自己的发现,那就写出发现的内容和它与数学的关系。结尾也可以很简单,可以总结,可以感叹。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8,也就是35*8=28(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35*8=28(元),40*8=32(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28/628≈045,32/650≈0。049,049>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1~100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1+3=4,100/4=25,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个数,我就报(4-X)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