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yldjy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要想写好论文,可以就文明史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比如文字文明、科技文明、艺术文明等。切不可泛泛而谈。 
《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关于黄帝重点活动的区域,在司马迁的记述里应该还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后边的颛顼、帝喾、尧、舜等等都是在这一个地方活动。后来的夏、商、周,包括秦、汉等等,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经济实体。它的文化往四周慢慢扩展出去。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主张中国文明是自己产生的,是原生的文化。周边国家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都受它影响。中国人觉得这种说法是常识,自古以来就这么看,而且在很长时间里也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主流看法。但是,近代学术出现之后,尤其是西方的人类学、考古学传到中国以后,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很多学者特别是西方研究汉学的学者对这个问题就提出怀疑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论,比如当时讲文化传播,认为不管是人类还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和文明,往上追的话,应该有一个原生点,而且就一个。中国文化,他们认为也不是原生的,也是传来的。当然到了中国会有一些改变,产生一些跟本土结合的东西。这种理论在上个世纪初刚到中国的时候,正好中国出了一件事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甲骨文发现了。过去我们看到的所谓第一手的文字都是周代以后的,商代的没见过。甲骨文是商代文字记载的商代史料。这在当时非常轰动。当时一个叫李济的学者组织中研院史语所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发掘,跑到安阳去挖殷墟去了。断定这个就是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从二十年代开始挖,一直到现在还有工作队,出的东西越来越多。除了甲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甲骨文本身已经是非常复杂的汉字了。从这些因素来看,毫无争议地证明在商代后期,中国的古文明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已经进入到了早期文明社会。这一点,外国人也承认。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陈连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来有种种猜想与说法最近几十年,其中尤其是最近30余年,中国古人类学和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可谓近20年中国人文科学独领风骚的一个领域在师辈启迪和社会需要推动下,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东北史地之学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过渡到对中华民族进行整体研究,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成为我用力较多的一个方面1984年,阴法鲁教授约我为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撰写第一章:中华文化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1987年我开始就中华民族的含义与中华民族起源初探和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发表文章这些文章是受苏秉琦教授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启发,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初步成果,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也提出了多元集合体的观点不久,费孝通教授召我,说已读过我关于中华民族含义及中华民族起源的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集合体的提法有些模糊,应是多元一体1989年费老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论文自此,我便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理论,先后协助费老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修订本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并出版了个人专集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在我关于中华民族研究一系列论文陆续发表以来,学术界师友给了我多方面支持,尤其是费老苏老,都是我在大学时期的老师,他们一再勉励我坚持研究,并指出综合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与研究成果一炉共冶,从而得出自己的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也很对头这些支持和勉励,使我在自己学业根底不深且研究条件有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坚持了20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以中华民族形成史为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学们希望我逐步将自己的研究归纳一下,那我就先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说起吧总括20年来,关于中华文明以及其早期发展已发了一系列文章,其要点包括:一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二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三中国的农业从起源时期起南北不同,最近10余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南北农业起源均可追溯至距今万年左右,与世界农业起源最早的各地区大体同步四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萌芽,可追溯至距今5000余年以前,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这一个千年纪,考古学界称为古文化古国,我称之为王朝前古国这个历史时期,在考古学上大体相当龙山文化期向青铜器时代过渡;在社会发展方面,是从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过渡;在文化发展方面,是从无文字向有文字文明过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方面,是从部落联盟向国家和民族形成过渡;在中国文献记载方面,是从黄帝至尧舜的五帝向夏商周过渡因而,我所说的王朝前古国时期,是王朝前夜文明初曙国家雏型从萌芽至发展的漫长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时代五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化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六中华文化的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与其他任何古老的文明相比都是不同的但,中华文化又是兼容并蓄的,是一种和合的文化,故其内聚和外兼是对立统一体正因为中华文化的这些特性造就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也是中华民族结构形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原因应该说,这些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和早期发展特点的认识,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成就,它凝聚了多个学科数辈学者的共同心血除了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外,还有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成就大致说来,对我影响较大的前辈学者除上面已提的老师,还有顾颉刚傅斯年蒙文通和徐旭生等先生若说我自己还有些成绩的话,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在进步,而我们站在前辈学者的肩上,故比前辈看得稍微远一些;二是新中国的考古学成就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有幸看到这么丰富的地下资料,眼界和认识自然会提高一些另外,多年来,曾从事历史地理和民族史研究的经历对我的帮助也甚大历史地理的背景,使我在历史的研究中时刻关注与空间的关系,考虑空间问题时又会照顾到历史的时序;而民族史的背景,使我更关注纵横时空网络中族群关系的变化,由历史事件真实性的探求深入到探讨中国性(Chinese-ness)诸问题我始终相信,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后人必定要超过前人,所以我的这些认识也会随时代的更替而被不断补充和发展,我自己也随时准备更新认识,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一关于中国人及其文化的来源,长期存在外来说和本土说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辩1以往由于受到当时政治背景和流行学说的局限,科学发现也不充分,因而很难得有说服力的认识如关于中华文明的种种西方起源说,就带有明显的虚构编撰和假想成分而且,从18世纪法国人约瑟夫•德•古尼(甚至更早的17世纪)开始,止于20世纪初叶的安特生之前,所有西来说的立论都是站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立场之上(包括古埃及文明中心说和西亚古文明中心说等)2考古学发展起来以后,有的研究也不免有种种偏见和浅见当前,中国境内古人类学的材料已相当丰富和系统,旧新石器时代(特别是万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在中华大地上已是遍地开花这些系统而又丰富的发现,文化性质明确,内涵清楚,相互关系也易于得到证明,用来与中国文献记述的远古神话传说互相印证,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以及新石器时代以来由多元向一体发展的特点人类起源于何方?是一个中心还是多个中心?古人类学界尚在不断探讨之中中国古人类学研究有近80年的历史,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坎坷中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从体质特征方面观察,早期智人阶段已经出现了向蒙古人种(黄种人)方向演化的萌芽;到晚期智人阶段,以柳江人(广西柳江市发现)和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为代表,蒙古人种已出现南北异型的分化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存有不同于他处的特点,北京人遗址文化堆积之厚内涵之丰富早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瞩目可以说,世界上普遍承认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存在,得益于北京人遗址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鲜明特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的遗存,其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石器的制作和加工上,大型球状石核以外,其它石器普遍较小,一般重约510克,最小仅有1克左右,但数量众多,已发现有2000多件!据其形制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锥型器等,反映了当时人们过着狩猎的生活从这些旧石器的精细程度推测,在此以前其文化当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人们必然具有足以保证技术传授模仿改进和继承的语言交流长江流域也发现了一系列腊马古猿材料将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有理由推断:人类起源当在四五百万年以前,中国处于人类起源地区的范围之内3早期智人及与之相应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分布范围已明显扩大,尤其以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河汾水流域,所发现的地点为多晚期智人已几乎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其相对应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地点在现今行政区划的各省均有分布,仍以黄土高原较为密集从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分析,中国南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既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传统,又具有共同的特点至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部出现了不同区域类型的发展倾向综上所述,人类起源的问题还会进一步争论下去,但人类起源仅非洲一个中心之说,过去就已受到一系列新发现的质疑;最近在中国山西曲垣发现的世纪曙猿化石,则已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推翻,夏娃理论不能成立因资料的限制,基因证据的研究也远未解决人类起源是一个中心还是多中心的问题当然,讨论人类的起源不能局限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之内,应该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视角来讨论和分析问题,实际上,中国人的起源问题正是人类起源问题的一部分另外,假若人种的划分是可行的,中国人的起源问题还涉及到蒙古人种的起源问题虽然,目前尚难确断中国是否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但已知的材料已经证明中国是蒙古人种的故乡谁也无法否认,中华大地上的这些人类化石,从直立人一直到现代人,其体质形态的进化表现有明确的连续性将化石材料与现代中国人体质形态的基本特点相比较,也能发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连续性正如吴汝康教授所总结的那样,中国人具有四大突出特征:(1)铲形门齿,中国人为98%,白色和黑色人种相加也仅为5%;(2)印加骨,出现的比率也相当高;(3)面部扁平;(4)下凳圆枕4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其主体华夏/汉民族,从总体上来说,其远古祖先应来自那些起源于中华大地,并留居于本土继续创造历史的人们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5二对中华大地上万年以来的考古文化,许多学者都有极其精彩的归纳和总结6从这些归纳和总结中,可明显看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即由多元起源而向一体汇聚的特点传统史观认为,中华民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最先发端,而后扩散到边疆各地,于是有了边裔民族司马迁综合春秋战国诸说,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这样表述:由于共工欢兜三苗鲧有罪,于是舜归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这种史观影响甚大,直至近现代也还有一些学者相信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过去史家总是用礼失求诸野的观点来推测区域间文化发展变化的关系,把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当作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这就是本土起源说中的一元说一元说的论点已被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所推倒,中华文明不是从黄河中下游单源扩散至四方,而是呈现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
羔羊文明的时代,我们并不把那个时代计入我们文明的历史。全球定义的中西东,这是按龙麒麟凤的地盘划分的,人神共居时代,进化等级碾压下,别提人系的权利,我们处在龙系地盘的中土。对应神话事件,在龙凤大劫之前,中土的人族获取了自治权———龙的传人,权利只在中土有效,此时起,我们的文明算开启了开始。定义为龙的传人时,我们的文明,已在中土形成了多点起源。所以初源地不能说成哪一点,只能是全中土。………中国,最初承接的是龙系的文明。因为大家同为众生,我们对众生的进化升级有大用。升级技术把持在龙系手中,通过龙系地盘人族,龙系转人化巫级摆脱半人身。巫是组成龙汉的汉,华夏先祖级,出自龙的传人,是能沟通天地的人,存在从祖巫到大禹,汉是巫。………汉的成长,结束了龙凤麒麟大争,射日定鼎了龙凤大劫,让天地一统建立了天府。地称天府,又曰华阳,分别是天地与汉的权力中心。对应天地体制的一统,中土的华阳就是中华。这又是一个时代,五千年到4100左右,结束于颛顼的绝天地通,也叫天地分离,即大洪水。………所以这地叫神州——龙凤麒麟三系高端齐聚,加上汉。所以华阳周边划圈,组成了汉郡——后来迎来了刘邦。所以此时代才论出始祖炎黄——有体制才有祖制。所以部落能行禅让——汉集团的背书。中西东——中皇山娲皇,副总西王母与东皇太一(金乌,东王公),天地二级是五帝——青炎黄白玄管天,后羿后土后稷——后级管地,地分西中东。一统后,转人系升级业务向麒麟与凤系开放,所以对华夏人族而言,神为先祖。龙汉的汉,在中华时代是全球人族户头的挂靠所在。………天系谋划着升仙级升神仙级,谋划着创建元宇宙,谋划着创建六道,谋划着升级天府,谋划着离开物质世界,谋划着把这地扔个人族,因而引发了大洪水。………凭高原地利,中土只幸免了个夏伯禹的封地夏,封地夏行政上属华阳。由封地夏血脉衍生出了诸夏,诸夏组成了华夏。今天的中国疆域,基本上是封地夏血脉的合组。由高山上打猎放羊的本土血脉再重新繁衍成社会,得近公元元年,这是华夏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华夏时代分为人皇期(夏商帝王为人皇级,挂天地体制的虚后衔。),天子期(由周开始,也称封建时代),近代期(从共和开始论起)
一、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华上古时代中华文明即中国历史,起源于中华上古时代,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距今有五千多年到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了,其中九千年以前的历史,也可以归之于远古时代。从中文字符(汉字)“或”即“国”的本字之本义可以推知,原始国家含义和构成并不复杂:原始国家就是指有军队武装保卫的人口所组成的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国家的其它要素,如政权中枢和政治核心及国号特征、国都所在、人口的多少和部族与民族的构成、国界乃至疆域的大小、财富的多寡、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等等,都是构成国家文明的重要因素和发展进步因素,但都不是最初要素。西方主流学界之所以不承认中华文明中夏朝的存在,更不承认中华黄帝帝国的存在,主要理由是迄今没有提供相关的文字历史和国都、宗庙遗址、大型青铜器等予以证明。我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史探源的误导,是把成熟国家的标准强加在原始国家头上,是对人类原始国家文明的忽视。中华上古时代文明是中华人类筚路蓝缕,艰难开拓,从远古野蛮时代经跨越式发展而开创的崭新时代文明,是在亚欧大陆东部(以东亚、中亚、北亚、南亚各一部共同构成)广阔的大陆和半岛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方东部文明。中华上古原始文明是随着第四纪冰川时代和大洪水泛滥期的基本结束而逐渐出现的,这和古印度河文明、古西亚两河文明、古埃及尼罗河文明等产生的地理背景都有相似之处(后来的古希腊海洋、海岛与城堡文明,波斯、蒙古等游牧文明,都是强大的次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