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chong8987
金秋十月,山东半岛龙腾虎跃,群英并起,好一派体坛争雄景象。沐浴了去年奥运会的辉煌,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体育健儿又在亿万民众面前展现风采。 看着向金牌冲击的选手英姿,在即将走完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时候,在灿烂金牌的辉映下,我希望全社会大声呼唤,让全民体育的辉煌,照耀大地,让奥林匹克精神更深地滋润我们全民族的心灵,让体育锻炼更加天长日久地融入中华民族亿万人的生活,使一个伟大民族的体魄更加完美、健康,更加持久。因为,这才是体育的真谛。 我们满怀希望地看着在体育赛场上挂向健儿颈项的金牌。它对于鼓舞民志,坚定民族信心,激励一代代青年的奋进精神,仍然起着巨大作用。我们这个民族曾为此向乒乓健儿手中的奖杯、向登山健儿插向世界最高峰的五星红旗、向女排姑娘们高高举起的金牌喝彩,北大学生曾因此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作为整个体育事业的一部分,在国力未足的条件下,我们曾集中力量,动用“举国体制”,先抓一部分优势项目,先着眼于一批投入较少、出成绩较快的项目,由一批尖兵冲向国际体坛摘金夺银。这个阶段的任务,以去年奥运会为标志,可以说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体育强国。 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优势项目先行一步了,当摘金夺银渐成常态的时候,我们要更高地举起全民体育的旗帜,使我们伟大国家成为民族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体育基础坚实的国家。我们希望在优势项目上保持优势,现在更要关注有着广泛群众性影响的体育项目,更要在提高全体民众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提高水平,使我们全民族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奋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作为一项宏大事业,竞技体育是其中的一部分,能拿多少金牌只是体育强国的一部分标准而非全部。体育事业规模宏大,要发展只能一步步来,逐渐前进。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的城镇化比例提高了,人们普遍跨入“小康时代”,在工作之余有了较多闲暇时间。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更多的力量,包括更多的财力,投向全民体育,这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本质所在。 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前者是领跑的尖兵,后者是强大的基础,而且是奥林匹克原则的广泛体现。《奥林匹克宪章》写明,这个原则就是:“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的美好,投身其中才有真切的感受。体育对公平、公正的追求,经历了运动场上的奋力争取才表现得淋漓尽致。体育锻炼人的意志,增强民族的体质,也只有通过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方式才会全面展现其积极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传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将“体育为大众”的口号大书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上。 “重在参与”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 
全家人一起努力,全社会一起参与,积极融入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前景就能绘入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每个人的幸福之中 新学期,广大学生迎来自己的第一堂课。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3名中学生在30秒交互跳绳中,以143个的成绩打破了由他们两年前创造的世界纪录,充分展现了体育的速度之美。在他们的家乡上海,今年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跳绳将成为中考体育的可选项目。同样是在这个开学季,重庆某校的学生与老师约定了“班规”,其中一条就是:请老师不要占用体育课。改变正在发生,过去常被其他科目挤占的体育 全家人一起努力,全社会一起参与,积极融入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前景就能绘入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每个人的幸福之中 新学期,广大学生迎来自己的第一堂课。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3名中学生在30秒交互跳绳中,以143个的成绩打破了由他们两年前创造的世界纪录,充分展现了体育的速度之美。在他们的家乡上海,今年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跳绳将成为中考体育的可选项目。同样是在这个开学季,重庆某校的学生与老师约定了“班规”,其中一条就是:请老师不要占用体育课。改变正在发生,过去常被其他科目挤占的体育课,如今越发得到重视。 变化来自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支持。今年以来,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成为15项行动之一;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规定了“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具体目标;而在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更是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写入战略目标。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增强青少年体质,开齐开足体育课是硬性要求,也是有效途径。过去,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有这样一幕:体育课开始了,来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家都窝在教室里学习,理由是“快考试了,多看一会儿书”。体育课课时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6%,超重肥胖率则为16%。“小眼镜”“小胖墩”数量庞大,想要改变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让体育运动陪伴青少年成长。 开齐开足体育课,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撑。当下,不少地区和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缺口,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体育教师是当务之急。而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增设运动项目,让青少年能够拥有更多的个性选择。毕竟,体育教育不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是要把运动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帮助他们养成适合自己又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 养成运动习惯,仅靠在学校里上体育课是不够的,还要保障课外时间的运动量。如今,不少学校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放假也要运动“打卡”,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督促。实际上,作为青少年最好的榜样,家长与其单纯督促孩子锻炼,不如与孩子一起锻炼。比如,写完作业后一起跑步,周末打场羽毛球,把体育变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把锻炼变成代际沟通的一项手段,把运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大众需求出发,从行业规律出发,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具体目标,落实在人们生活的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