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k313
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 政治谋略 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 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而要成就此事他便依样画葫芦学了一个人-----姜子牙想当年姜太公渭水河边钓鱼“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河中鱼只钓王与侯。”最终如愿以偿钓得周文王辅佐姬发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诸葛亮可是得了真传。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第三次火烧赤壁。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布引人注目轰轰烈烈且有声有色方能声名远播官运亨通。 三、审时度势、相时而动 1、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逐鹿中原。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但作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很难组成真正的联合政治集团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刘联军紧紧抱成团一举歼灭曹操八十万精兵。当敌军退去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闹得不可开交又加之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命丧黄泉刘备为报杀二弟之仇不听劝阻劳师远征先是张飞身首异处后是陆逊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以至惨败魂飞白帝城。孙刘联合的政治几乎破灭。但这不能怪诸葛亮反而说明他的政治远见和正确策略。 2、取西川建基业 取西川是诸葛亮的重要一步棋西川自古易守难攻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西汉高祖刘邦就是以西川为根本夺得天下的。虽此时刘备拥有荆州,然荆州之地四面受敌又被赤壁一战弄的残破不堪北临曹操东接孙权西连西川。取西川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是上上之策。 然而失荆州之后刘备也没按诸葛的计策实施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再托付给诸葛为时晚矣但取西川这个理论是没有错的。 四、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 
转载自8673h~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结识了不少英雄人物有:有勇有谋、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耿直爽快、勇于改过的廉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美猴王。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说不要推卸。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并答应三天造好,还立下军令状。事后,找鲁肃借船、军士和草把子,还要鲁肃保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可以信赖,这可以看出诸葛亮知人善用。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取箭。这天大雾漫天,船靠近曹操水寨时,诸葛亮命令军士“擂鼓呐喊”既是虚张声势引曹军射箭,又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的和方向。最终“借”到了十万支箭。可见诸葛亮考虑周全、精通天文、预测准确,也巧妙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更让周瑜惊叹,自叹不如诸葛亮。学完课文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超群、有胆有识的形象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了。我一定好好学习,成为像他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