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shumei1983
老师是一个职业,也是一位伟人。他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好好做人。在社会上有巨大的贡献。 
感悟“生活即教育”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桥梁,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喜爱阅读,善于阅读的民族。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更是需要以身作则,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修养;为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做好引领和表率作用;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仅能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环境,促进全民阅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而且更为实际的意义在于她能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提高我们教师的业务修养。使我们教师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平台上贯彻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更为先进的教育艺术和教育策略,从而达到使教师获得进步和成长,使教育教学的成效获得提高,最终获得共赢得结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阅读过很多教育类书籍,每一本书籍都让我感慨万千,都让我获益匪浅。我深切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能与时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做到终生学习,终生发展。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有赖于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修养;有赖于我们所营造的书香校园环境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而当前在我们教师队伍当中的确存在着教育和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和策略相对贫乏,缺少进取与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而教师自身多阅读恰能很好的解决这一落后的现状和困境。下面我以自身的阅读经历和我的成长历程来向大家介绍阅读给我带来的变化。在我阅读的众多书籍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给了我很深的启迪,时至今日仍对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对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知识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同时知识也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要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此来体现知识的生命力和价值。一句话:我们的教育要遵循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也要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可以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用最朴实的话语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教育应遵循的理念和规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着强大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我们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是一个人人都倡导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但最终又不得不面对中考,面对分数,回归应试教育的老路,无论是家长层面,还是学校层面,抑或是社会层面都最终用中考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学校和老师。这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变得目光短视,忽视了教学中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教师为了眼前利益变得急功近利,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只能过多的使用灌输教育,超负荷的教学,这不仅仅严重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教育的目的,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并最终使教育催残了学生的心灵和健康,毁了学生的人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损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也有人说成: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从中可见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从字义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那么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呢?是简单的知识渊博型,还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业务素质,健全的人格的全面教师呢?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吧!怎样才能做一名具有优良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好教师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阶段,文化发展空前繁杂,社会思潮泥沙俱下,如何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一个人都需要面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认清教师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事业,要把教育事业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面对拜金主义盛行我们教师的价值观一定不要盲从,而是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这种风气的错误性,以及为了改变这种风气,我们教师需要用过硬的素质来抵御这种风气。对把教育当事业的人,我怀有真诚的敬意。所谓“把教育当事业”,我理解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研究;第二,创新。有事业心的教师,面对教育的所有现象,都能够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并自觉地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论推导,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进行分析、比较、质疑、琢磨、提炼等等。有事业心的老师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简单地重复自己,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在不同的时期,也希望能够讲出新意;哪怕是富有经验的班主任,面对新的班集体,也努力追求带出新的个性与特色。如果说,把教育当饭碗,能够满足教师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当事业,则还能给我们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收获。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教育者都把教育当事业,但是毫无疑问,一个把教育当事业的老师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二、教师不是演讲者,而是榜样 我们常说“无声教育”,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模仿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将教师好的和不好的行为进行了学习。因此,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学生都会起示范与榜样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家长把学生交给学校、交给教师,我们就有责任、责无旁贷去珍惜爱惜学生的时间。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问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 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得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术语、概念灌输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必须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加涅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记忆,以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有些家长一点活也不让孩子干,说是只要让孩子管好怎样学习就行了,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很不赞同。孩子读书到底为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投身于社会能够立足罢了。那你没有能力咋混呢?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能力需求。首先,应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汲取经验。但也得读好书,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不能读“傻”书,要将从书本中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这些都是互相循环的,相辅相成。从劳动中,体会快乐和乐趣。现在的中国家长就是太过于重视学习和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轻视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溺爱不等于爱。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这样父母的爱就都献给了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过分地疼爱。一次在大街上走,我看到一个小孩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块小石头拌拉一下,这件事本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啦,就是小事一桩,小孩子摔一跤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想到了如今的中国家长。当这个小孩子摔跤了以后,他的父母必会百般呵护地说:“我的小宝贝儿,没事吧,疼吧?”有些家长甚至会带孩子全面调查一下。这是不是离谱了些,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是都么重要的一件事呀!这不是爱,是溺爱!这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和缺乏自立心理,最终全面的依赖父母。“挫折孕育着成功”要想孩子成为一颗小苗,那不经风雨怎能在这多面的社会圈子中,茁壮成长。我觉得还是让孩子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也要抓住学习。这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再会很轻松。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长大了才能让父母少操点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劳动,把所有事情都包下来,那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缺陷。像这样惯养他们,长大了只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我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可我的父母从来就严格地要求我,多做一下家务活。我的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培养。暑假的中午,父母不在家。我也只好自己为自己做饭,时间长了我也便学会了。甚至还能为大家露一手瞧瞧。劳动并不难,不知你愿否?在激励斗争的社会中,有许多有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有本事与勇气和他们竞争。能力在于培养。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间积累经验,这样你才会越走越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你愿意不断磨练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