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9

stefaniesz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抄袭与剽窃的判定区别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自由海518

已采纳
论文检测系统介绍 修改秘籍方法 点击我的名字 看空间

论文抄袭与剽窃的判定区别是

171 评论(13)

浅浅。。

抄袭、剽窃行为侵犯创作者的著作权益,损害传播者的邻接权益,欺骗和误导目标受众。如果说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为天才之火增加利益之薪,抄袭、剽窃无疑是窃其火、盗其薪,是对版权制度的根本违反和最严重践踏。长期以来,抄袭、剽窃行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多有发生。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甚至成为了一些人的至理箴言。那么抄袭、剽窃有哪些外在表现?如何认定抄袭、剽窃?在提倡创新发展、加强学术规范的大背景下,在反对、防范和治理抄袭、剽窃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这些问题。 一、抄袭、剽窃行为的基本概念 抄袭、剽窃(又称剽袭、剽取),在作品创作、使用和著作权保护语境中,本质是相同的,就是非法地将他人所有的智力成果占为己有。尽管也有细心的学者对这两个词汇的细微区别进行过深入研究,但通常被视为同一概念,按照国家版权局的权威解释,即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笔者认同将这两个概念混同使用的做法,并基本认同国家版权局的这一界定对于将发表作为抄袭、剽窃行为构成要件的观点,笔者持保留态度(具体后文详述)。 尽管如此,相比较而言,抄袭无疑是相对生活化的概念,除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做自己的这一与剽窃基本相同的含义外,还有绕道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袭击等其他含义[1];而剽窃则是我国《著作权法》明确采用的概念剽窃他人作品是我国现行《著作权法》明确规定的侵权行为。有鉴于此,且为简略起见,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剽窃一词,在下文中也将统一使用剽窃这一现行法律所采用的概念。 二、抄袭、剽窃行为的客观构成要件 相对于主观过错、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民事侵权行为的其他构成要件,剽窃行为的复杂性主要在于其客观表现。具体来说,剽窃行为的构成在客观上需要满足如下全部要件: 在自己作品中使用了他人作品或他人作品的片段。所谓他人作品是指由他人享有署名权、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至于原作品是否仍在著作权保护期、是否为原作品著作权人所创作,在所不论。不仅如此,甚至于,相关行为人对自己所创作的其他作品的使用,在该作品的署名权依照法律规定或协议约定归属他人所有的情况下,也可能构成剽窃。但如果原作品或原作品相应部分的署名权仍然归属于实际创作者例如,某些职务作品由实际创作者享有署名权、其他著作权归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则不属于剽窃。 所谓由他人享有署名权,既包括由他人完全享有署名权的情形,也包括由他人部分享有署名权的情形。例如在汇编作品、合作作品中,他人享有相关作品某一部分的署名权,或者是共同署名权人之一;相关行为人在对相应作品中他人创作或者与他人共同创作的部分进行使用时,如果不恰当说明作品作者、原作品名称,也会构成剽窃。 使用他人作品或他人作品片段但未予恰当表明。这是剽窃行为性质恶劣、危害性强的根本所在,也是剽窃行为区别于合理使用、演绎使用的显著特征:合理使用制度是以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为前提的;而任何在自己作品中参考、使用他人作品相应内容却没有予以恰当说明的行为,均属于剽窃而不能构成合理使用;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演绎行为而言,不论被演绎作品是否超过了著作权保护期,都应当指明被演绎作品的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否则,就不是演绎行为而可能构成剽窃行为。何谓恰当?按照剽窃行为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的定义,笔者认为,是指相应意思表示应当足以表明具体哪些内容非相关行为人自己所独创。至于是否必须准确无误地表明相关内容具体出自何人的何作品,从剽窃行为本身的含义来看,并没有此项要求。换言之,只要没有窃为己有就不构成剽窃。以论文写作为例,假如作者甲在自己的A作品中转引了作者乙在其B作品中援引的作者丙在其C作品中的相应内容,由于作者乙没有恰当表明最初援引的情况,而使得作者甲误将作者丙在其C作品中的独创性内容当成了作者乙在其B作品中的内容而予以援引,尽管作者甲没有正确地指明他人作品的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但是,由于其没有将相应内容窃为己有,其相应行为就不构成剽窃。如果作者甲据此不加考证地将他人观点一概胡编乱造,笔者认为,这涉及的只是治学严谨性问题,既然没有窃为己有,就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剽窃。当然,本文关于剽窃行为的这种讨论,并不排除从学术规范、方便受众进一步查阅的角度要求相关行为人表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也并不排除相应行为可能构成的对他人署名权、复制权等相应著作权的侵犯。 将含有他人作品内容的新作品以自己作品的名义向第三人展示。严格来说,剽窃而得的新作品一经完成,剽窃行为也随之完成。然而,剽窃行为的侵权效果此时尚未发生。即便原著作权人第一时间发现了剽窃作品的存在,但要立即追究相关行为人的所谓法律责任,于真正著作权人则由于举证困难而无法实际追究,于相关行为人则显得过于严格而缺乏理性基础。但是,有关把新作发表或公开使用作为判定剽窃标准的观点就像很多学者乃至国家版权局文件所界定的那样笔者又认为过于严格。这是因为,发表要求向不特定的人公开,公开本身又要求不隐蔽、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实践中类似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很多职务作品、委托作品等并不见得公开,有些甚至还专门签订有保密协议。在这些情况下,相关行为人只要将依据前述两个条件而得的新作品以自己作品名义向第三人作了展示,即便第三人没有相信该作品是相关行为人的作品,相关行为人也已经构成了剽窃。例如,某学生将含有他人作品内容的论文在没有恰当说明的前提下以自己创作的名义提交给了学校,尽管学校根据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查出该论文系剽窃之作,该学生的行为也已足可被认定为剽窃。
85 评论(11)

shanggaoke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对于论文的抄袭率要求,很多学校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宽松,在20%-30%左右,超过的需要导师签字;有的则要求论文的抄袭率控制在5%-10%以内  具体不同的学历或者不同的学校对论文检测抄袭率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本科论文抄袭率<30%可申请答辩;<15%可申请院优秀论文;<10%可申请校级优秀论文;>25%有一次不超过5天的修改机会,修改后检测不通过延期答辩  硕士研究生论文抄袭率<20%可直接申请答辩;<40%有一次不超过2天的修改机会,修改后检测不通过延期答辩;>40%直接延期半年  博士研究生论文抄袭率<10%可申请答辩;>20%直接延期半年至一年答辩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采用的论文检测系统不同,得到的抄袭率结果也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每个系统查找范围不同,也就是说他们的数据库收录的资源是有区别的,如果你采用的论文检测系统刚好收录了你参考的文献,那么你的抄袭率结果查出来自然就比没被收录的系统要高  然而资源库只是一方面,查出来的抄袭率结果高不一定就证明该论文检测系统更准确,因为这其中还有一个算法的问题你以为你改几句话,加几个字,句子重新排列组合下,系统就检测不出来了么?  不管学校采用什么论文检测系统,都要进行论文自查
247 评论(13)

虫子家

抄袭和剽窃类同,不过剽窃一般是偷了别人的成果,自己做些无关痛痒的加工;而抄袭就更低档了,基本上照抄。这方面是没有严格的定性指标的。
32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