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鸭233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专题型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论辩型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综述型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综合型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将发生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将再次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通过以政府自身职能转变为基石的“制度红利”,来替代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所采用的、为避免中国经济硬着陆而实施的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政策红利”的方式,探索和确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因为随着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这一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财政政策将更多的是用在给推动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减税、支持其创新,便利其投资的公共环境的建设和各类民生事业的改善和发展项目上,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源,要利用市场经济的工具来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它们的共同参与来加以实现,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靠宽松的货币环境和积极的信贷政策来加以支持。 2014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依然不可小视。所以,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我们未来一年定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因为从外部环境来看,“不确定”的因素依然挑战我们市场的信心和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同时,我们自身今天也受到了过去引以为豪的“四大红利”减弱和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内需不足的“三大障碍”所带来的诸多挑战的问题。如果不正面解决这些问题话,那么,别说未来“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受到很大影响,就连我们要摆脱现在国内实体经济“钱荒”和虚拟经济“钱多”的并存问题也会变得举步维艰。“人口红利”尽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再现,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后,劳动力的资源还会不断涌现。“全球化红利”虽然再也不能让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经济的第二大国仅仅靠不断增加货物出口来创造,但是,如果我们今后能够通过更加务实创新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来推动中国企业和世界企业继续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公平竞争、相互合作,中国的金融业也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各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那么,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红利”将变得更为丰富,其结构也变得更为合理,从而再像过去30年那样,创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奇迹。希望能帮助你,自己在修改哈
时事评论作文:题目:人类水资源现状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139亿立方米,其中3%是咸水。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块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城。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 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序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沙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