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LYT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范文仅作参考)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康康是个聪明的孩子,平时在班级里也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很少与人发生争执、矛盾。可是在进入中班的第二个学期中,一次康康告诉老师他将贴片放到鼻子里了。当时班上的老师就带着看看到园里的医务室进行查看,并给康康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下。在园里医务室中检查并未发现孩子的鼻腔内有异常,不久康康的奶奶、爷爷赶到幼儿园他们看了看孩子,并询问了一些情况,原来孩子手上的贴片只剩半个了,孩子又扣过鼻子便以为贴片留在了自己的鼻子里。了解了实情,老师和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时孩子的家长告诉孩子,他们要回家了让孩子继续留在幼儿园里。孩子听后不愿意,表示也要回家。家长没有理会孩子的要求,于是康康便大哭、大闹了起来坚决要回家去。看到孙子哭的这样伤心两位老人也就心软了,便给老师请了假将康康接回家中。从那天起,康康就再也不愿意来幼儿园了。每次康康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班级门口。孩子便会大声的哭闹,弄的别的孩子都没法正常进行活动。老师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给他讲道理可这些都不顶用,他就是要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把他接回家。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活动,只要给他家长打电话先将孩子接回家调整下。一、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康康,性别:男,年龄:5岁幼儿园中班,性格:活泼、好动、做事专注力强、持之以恒二、个案背景:康康爸爸平时工作比较忙,经常去外地出差。家中一般是康康妈妈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平时妈妈上班时就由奶奶、爷爷来看孩子。老人一般比较溺爱孩子,孩子说什么都听。孩子跟奶奶、爷爷出去时看见什么就要买什么,如果不买就会大哭大闹,老人一看孩子哭就没办法了。康康的妈妈比较严厉,孩子一般比较听妈妈的话,在妈妈面前也不会胡闹。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因此也觉得好不容易见一次孩子便跟爷爷、奶奶一样比较溺爱康康。孩子的父母也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三、个案分析:刚上小班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幼儿园。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比的陌生,充满恐惧感,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数孩子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都会哭闹,这是正常现象。但像康康这样上了中班后还是哭闹这不愿来幼儿园这种反应就有些过激了。仔细分析案例可以发现:在孩子没有哭闹时提出要和爷爷、奶奶回家时。爷爷、奶奶的态度很强硬不同意孩子跟他们回家。可是当康康开始哭闹时,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有所改变,心疼孩子哭便决定将孩子带回家。通过这件事情便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哭闹行为起了作用。因此在每次来幼儿园时,孩子便会一直的哭闹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康康平时在幼儿园里做事是属于比较执着的孩子,一件事情不完成,或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期望是绝不善罢甘休的。当父母送完孩子,孩子会一直缠着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如果不打他就会一直哭喊,有时哭的都没有眼泪了还在大声的喊叫,以至于都干扰到了别的孩子。老师怎么哄,怎么给他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直到给他的家长打了电话,他才停止哭喊。如果过了段时间他没看见他的家长,便会又开始哭闹。每次家长一来,看到孩子哭就又把他接了回去。因此孩子认为在家长把他接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哭闹。四、个案指导:(一)、家长方面:1、作为孩子的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首先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要一看见孩子这样就心疼、打退堂鼓。孩子是很会看大人脸色的,孩子虽小但他们其实非常聪明,你一心软他就表现得更加可怜。这时家长应该很坚决地告诉他一定要上幼儿园。其次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不要总是依依不舍的站在门口、窗户附近偷看。孩子看见了父母的身影便会哭闹的更厉害。再次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最后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2、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当康康没有哭闹着来幼儿园,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而不能视为理所因当。有时康康为了不来幼儿园会告诉家长是因为,来幼儿园了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一起玩。父母也就当真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孤独、可怜。其实在日常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老师们所观察有很多小朋友愿意和康康一起玩的,只是有时当康康看见别的小朋友在操作游戏材料时也想去玩,但可能这个小朋友还没有玩够不愿意让他玩,他便认为是别人不和他玩。通过这件事,家长应及时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并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技巧,在家里做任何事都不能太顺着康康,这样长久以来,康康便会认为什么事都得听他的,一旦没有合他的心意,他便接受不了。3、多与老师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在以前每次放学后康康的奶奶总是第一个来接康康,从没和老师多说过一句话。接到了孩子便会匆匆离去。有时老师想和奶奶说几句都来不及。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没有全面的了解孩子,只是在听孩子的片面讲述。父母在日常接送孩子时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同时家长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喜欢你吗?”、“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等问题,这会让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4、在家里也要重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平时康康在家一般是想睡到几点是几点。每天中午从不午休,在家里的一整天时间里想吃了吃,想玩玩具了玩玩具。想看电视了看电视。做什么事情没有规律、规则比较随心所欲。这也是孩子不想来幼儿园的一个原因,在幼儿园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规定的时间游戏、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教学活动、规定的时间吃饭、睡觉。这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刚开始确实有些比较难适应,但是久而久之可以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至于孩子将来上小学不会感觉不适应。因此,在孩子不来园的时候,家长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规则要求。让孩子觉得在家和在幼儿园是一样的,这样孩子就会有来幼儿园的欲望。(二)、幼儿园方面俗话说的好,只有家园共育才能真正的教好孩子。家长单方面的给予了幼儿园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这也需要我们班级里的老师共同努力,才能使康康更加茁长的成长起来。营造爱的氛围,帮助其适应集体生活。首先我们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康康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老师的爱是教育中最为宝贵的营养。有了爱,才能化解他的对立情绪,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精心照顾康康的生活,密切观察他的动向,还用亲切的话语、轻柔的身体接触等方式去亲近他、爱他。如经常把他拉到身边,摸摸他的头,抱抱他或给他诸如“你真聪明”、“看到你,老师很高兴”、“老师好喜欢你呀”等等语言来激励他,我们还会经常把他的点滴进步和良好表现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以强化他对幼儿园的良性感受。在幼儿中我们尽量注重挖掘他的“闪光点”,寻找他的“兴趣点”所在,有意识地让他融入集体生活,以增进与我们老师、同伴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