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毛驴
对于智力残疾的人,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分为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智力缺陷者与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智力缺陷者。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有所不同,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若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因为精神病人的危害行为,缺乏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精神病人由于不具有辨别是非、判断善恶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他对自己的行为,就谈不上故意或过失,没有主观上的罪过。同时,对犯罪人判处刑罚,也是为了对其进行教育改造,而这对于精神病人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但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规定的只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也就是说并非一定或者必须对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从轻减轻处罚。其余类型的残疾人犯故意过失杀人罪的,按照法律一般规定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九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关于犯罪类型的划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归纳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依据有无违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分为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 所谓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违反人类道德、具有反社会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由于从根本上说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例如杀人、盗窃等。 所谓法定犯罪,就是指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只是因为法律上规定这种行为应受到一定的处罚,因而成为犯罪。这种行为往往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规定为犯罪。因此,这类犯罪通常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依照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更,或者依照国家政策的变更而改变。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二、依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定权益,可以将犯罪分为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国家权益的犯罪。 所谓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是指杀人、伤害等对个人生命、身体、名誉、个人财产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谓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险、社会风气、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谓对国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关国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关国家权力及职能的犯罪。 三、依犯罪行为的性质,可将犯罪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风俗犯罪与破坏犯罪。 所谓财产犯罪,就是以非法获得财物为目的的犯罪,例如盗窃、侵占、抢劫等。 所谓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强暴力量或借助于器具等犯罪,例如杀人、强奸等。 所谓智能犯罪,就是运用智谋和技能犯罪。例如诈骗、伪造、制造计算机病毒等。 所谓风俗犯罪,就是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犯罪,例如赌博、流氓等。 所谓破坏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犯罪。求采纳为满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