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719979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国庆节、春节和“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从此,3个“黄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费热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假日经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 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人士始料不及。据有关统计,全国出游人数7天内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亿元。 2000年春节7天假期,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一成;全国旅游花费约1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六分之一。 2000年“五一”黄金周,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1亿元;“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元。 第五个“黄金周”是2001年春节,在这7天中全国共接待游客44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8亿元,人均花费支出为441元。 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短假期,共三天,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次短假期,放假总时间也由10天变为11天。 2009年政协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出恢复五一黄金周的提案,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张希钦在小组讨论中提议,应该恢复“五一”黄金周。对此,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刘晓军表示,如果地方政府认为恢复“五一”黄金周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可以试点恢复。人民网关于“你是否赞成恢复五一长假”的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3月4日,共有将近500万名网友参与了网上调查,其中赞成恢复五一长假的占2%。由此可见,恢复五一黄金周是绝大多数人民的呼声,2009年全面恢复五一黄金周具有相当大的可能性。 [编辑本段]去?留?? 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明确取消了明年的“五一黄金周”大假。为此,各大旅行社则趁机抬高春节出游的价格,而网友则纷纷批评旅行社趁机抬价的做法,并对有关部门取消“五一黄金周 ”的决定和带薪年假是否能得到保证表示了质疑。 由于取消五一黄金周已成定局,很多原计划在五一长假出游的人只好把时间提前到春节。而各大旅行社趁机涨价的做法,无疑是给准备出游的人泼了一盆冷水,引发了广大网友的不满。大多数网友表示,“五一长假没有了只好选择春节游,春节游却在这个时候大幅涨价,旅行社的做法无疑是趁火打劫”。 许多网友把不满情绪指向了旅行社,认为“旅行社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地适当调整一下价格是情理当中。但是,取消五一黄金周绝不能成为春节游或其他长假旅游牟取暴利的理由与机会。”而有的网友则认为,“涨不涨价是由市场说了算,出去玩的人多了价格涨上去了也无可厚非”。有的网友则把不满指向了取消“五一黄金周”的有关部门,认为从春节游涨价可以看出“取消五一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另外一些网友则称“为啥有关部门遇到啥问题先想着回避,而不是想法解决呢?取消了五一,还有十一和春节。不会全取消吧?” 而对于被认为是弥补措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网友的态度也并不一致。有网友表示“支持带薪年假,只要能享受到。”而更多的网友则对带薪休假表示了质疑,担心“带薪休假规定能否真正落到实处”。 2007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在各大网站公布了《国家法定假日调整方案》并开展民意调查,社会反响强烈。三个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假日几乎获得了100%的支持,但“五一”黄金周是应当保留还是取消成了最大的争议点。 20多家媒体呼吁:保留“五一”黄金周 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认为,缩短“五一”黄金周是极端错误的,春天是人们渴望旅游的时候,现在把“五一”黄金周缩短了,就意味着把人们旅游的需求给抑制了。 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政协委员、珠影一级编辑祁海也坚决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一些人认为黄金周弊端明显,是因为只看到黄金周的旅游、交通等问题,却没看到其休闲价值、家庭团聚的独特价值。 华商报、华西都市报等20余家媒体还共同倡议:增加传统节日的同时,保留“五一”黄金周。理由包括取消“五一”黄金周,就少了个长途探亲和旅游机会、影响婚期、国庆旅游价格可能上涨等。 黄金周制度的诸多弊端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说明取消黄金周的理由是,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10天法定节假日中9天集中安排在春节、“五一”、“十一”,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旅游安全隐患增大;居民大规模集中出游导致旅游产品短期内供给不足,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破坏现象时有发生;长假期间消费过于集中,也给旅游及相关企业经营活动安排带来较大困难”。黄金周对旅游行业并无裨益得到了旅游从业者的认同,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的破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最佳的日接待量为3万人,极限日接待量为8万人,但2000年5月2日创造了日接待12万名游客的纪录。 担心带薪休假制度无法真正落实 杭州会计师舒圣祥认为,在带薪休假制度尚未得到有效而成熟的普遍执行、还没有变成人人可以享受的真实权利之前,仓促取消一个黄金周,可能会影响到很大一部分人休假权的实现。“黄金周至少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可预期的稳定假期,而带薪休假在目前肯定无法做到这一点。”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认为,黄金周并没有保障人们的休息权。把传统节日变成法定假日,更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实施带薪休假制度以后,民众可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旅游时间,将更进一步赋予民众休息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编辑本段]用“个人黄金周”取代“五一”黄金周 人们担心取消"五一"黄金周所带来的种种难题的确不容忽视,但是,在探讨取消"五一"黄金周所带来的问题的时候,也要想想我们还是拥有"个人黄金周"的。国务院法制办5日公布《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如果这个带薪年休假能够得以实施,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黄金周"了吗? 如果"个人黄金周"能够取代"五一"黄金周,实际上我们就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与便利。因为"个人黄金周"可以避免"五一"黄金周出门所带来的出门难、住宿难、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等弊端,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可根据自己和形势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回家探亲、外出旅游等。用"个人黄金周"取代"五一"黄金周从理论上讲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理论归理论,在实际生活中,"个人黄金周"还是难以取代"五一"黄金周的,这也正是人们对"五一"黄金周念念不忘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带薪年休假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早在1995年,带薪休假制度就被写入了《劳动法》,但一直以来,带薪年休假制度很大程度上还是"纸上谈兵",即使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得到了实施,那也只成为少数人的"盛宴"。 如果打消人们对"五一"黄金周的怀念,就必须要使"个人黄金周"得到"强制执行",用"个人黄金周"来取代"五一"黄金周。而如何让更多的人依法享有"个人黄金周",这也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容不得有任何借口逃避。 
可以围绕以下这个提纲进行写作:利:1、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2、缓解人们紧张的工作压力,使人们得到休息和放松;也可以使家庭多些在一起的时间 3、促进旅游业、餐饮业等发展 弊:1、由于各地热点景区游人增多、拥挤,造成安全隐患增多,发生事故概率大于平常; 2、在“黄金周”期间,除了最上层的中枢包括国防、外交及最底层的饮食购物旅游外,社会运作基本停顿一周时间。 3、出外旅游食宿、服务质量都可能有所下降。节选一些文字供你参考:黄金周”的利与弊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7天的长假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使国民(主要是占全国人口1/3以上的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 “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积极作用人们看得很清,谈得很多: ——促进了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国内度假产品的启动、环城市休憩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 ——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交通客运、网络电讯、餐饮零售、金融保险、文化文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 ——激醒了国民、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旅游经济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自然气候造成的淡旺季问题。而近3年的情况说明,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 ——著名的景区景点,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还是新建的,几乎无不是“黄金周”内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节后车马稀少、门庭冷落。特别是世界遗产、国保、国宝级景点,超负荷的接待与经营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严重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黄金周”内出游,景点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长此下去势必挫伤国民对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 ——如按照“黄金周”的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等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的过剩;如不能满足“黄金周”的集中需求,则势必形成客房爆满、车船拥塞。前者形成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后者引起企业的破坏性运营,两者同样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这种两难境地使旅游企业长期陷入低利甚至亏损运行窘境,损害了旅游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基础。 ——“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黄金周”期间的突击性、超负荷供给,势必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能源、设备损耗、人力成本),如果强制限价必然影响企业群体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势必越来越突出。 ——“黄金周”期间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社会的总消费量在一定时段内基本上是一个恒数。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总是伴随着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时段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容易形成低质、高价),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这种突击性的消费并不能夯实国民长期、稳定、可持续消费的基础。 最近3年统计结果表明,“黄金周”期间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几乎均低于全年旅游人均消费额。2000、2001年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和人均花费的绝对增长值与平均年增长率都比1997、1998年低。从表1、2、3、4中可以看出,“黄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对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花费与民出游率的增长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形之下对农村居民的出游率影响不大),但对全国旅游经济整体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黄金周”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出境旅游的条件,但集中在3个时段中的闸涌式出游,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几国的情况下,同样给出境旅游的经营者和接待地带来巨大压力,供求规律的结果必然使旅游价格上扬、服务质量下降,势必影响出境旅游者的利益,不利于正在兴起的出境旅游的健康发展。 ——3个“黄金周”前后,全国旅游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全力投入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由于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习惯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时颇能奏效。这种行业管理模式与加入WTO、培育市场经济的要求大相径庭,从长远看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管理方式的转型,也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与企业的成长。 ——全国划一实行3个“黄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个月时间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止工作。这种状态不利于政府机构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不适应现代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快捷、连续运作的要求,尤其给外企和涉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年3次的全国性长假对政务、商务、生产、文教活动的负面影响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今后5~10年及20年内,随着全国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09、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到11亿~5亿、15亿~17亿、21亿~25亿、29亿~36亿人次,出境旅游将达1600万、2000万、2500万、3700万人次(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人数)。对一人近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1/5左右的国内游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内蜂拥而出,决不是一种正常、健康、可持续的现象,也不是中国旅游业应走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
假期集中旅游的弊病是人太多了,景区里面拥挤,路上也经常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