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传播学论文范文3000字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5

ouczc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传播学论文范文3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iana_ld

已采纳
手机对人们社会交往关系的影响力摘要:以手机使用等经由电子媒体中介的社会交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显示,手机使用当中同样存在着深层的“数码沟”,人们在是否采纳、使用深度、维系关系类型等方面存在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应的显著差异。手机作为交往资源,人们对它的使用当中体现着他们在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资本方面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正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构成部分。关键词;手机使用 影响力 社会交往一、手机作为交往资源的社会意义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正是人与人之间这样的交往互动构成了现实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交往与社会角色关系和社会位置的分化密不可分,表现出人们相互间的异质性和包括资源差异在内的不平等性。社会学领域从事个人社会网络和阶层地位研究者认为,人们的社会网络结构取决于其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后者又决定于他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位置。而阶层地位是人们社会经济特征的综合反映。这些高低不等的阶层结构位置直接影响了社会成员在拥有财富、地位和社会声望等个人资源的不平等,后者进而构成了其社会交往的机会或限制,或是成为其社会交往的成本或代价,最终表现为不同阶层的成员在拥有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基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现实发展,有学者从经验研究层面发现,在中国的城镇社会,社会交往的阶层化已成为主要趋势。在社会学者眼中,从社会交往尤其是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阶层,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有着重要意义。同理,我们关注作为社会交往资源之一的手机使用,在上海这个当今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否会呈现出某种趋势性的阶层化、差异化特征,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经验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显示:以手机为代表的个人通讯技术(PCTs)蓬勃发展,对个人的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经由电子通讯中介的交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生活中许多的日常事务都借助诸如手机这样的中介进行交流和保持联络。手机的双重使用(工具性使用instrumental uses和表达性使用expressive uses,Ling, 2004; Ling and Yttri, 2002)正在重构着社会关系网络。手机有助于维系家庭纽带、扩展心理上的邻属认知、促进对通话对象符号性的接近感,促进浪漫关,保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并促使新型社会关系的产生等。二、交往资源获取与使用的差异在数字技术的扩散过程中,影响是否使用及怎样使用的人口学、社会经济等因素向我们展示了“数码沟”存在的经验证据。与互联网类似,“数码沟”同样存在于手机使用之中;而且,作为社会资本建构的资源,与互联网类似,手机具有多种功能,使得“使用与否”不能成为观察数码沟的唯一指标。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还通过其它指标体现出来,反映了建立在社会经济地位基础上的社会结构性不平等在其它领域的蔓延。比如,Rice和Katz对2000年美国手机采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调查。他们发现与影响是否采用互联网的因素(收入和年龄)相比,影响是否采用手机的因素主要为收入、工作状况以及婚姻状况。而“有工作”这一因素对采用手机的影响力也在郭良主持的《2007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安、沈阳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07年7大城市报告》)报告中加以呈现: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职人员拥有手机的比例都超过了90%。现有研究还显示,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在手机使用方面有显著影响,其中性别差异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不平等通过性别角色定式的渠道所产生的影响。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到女性在新技术采用当中的不利地位,如郭良《2007年7大城市报告》中称:女性的手机采用率低于男性,其所调查的男性受访者拥有手机的超过了90%,而女性拥有手机的则不到85%。Louis Leung和Ran Wei在香港进行的调查也认为那些不使用手机的人多为老年女性。参考文献于海。《城市社会学文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论文范文3000字

358 评论(12)

ssf2011ssf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美国社会学家库力 《社会组织》1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徐耀魁 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李彬1993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_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重地传播, "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_一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二 传播的特点_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__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_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_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案例:山羊goat/buck领带与菊花电扇)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 _三 传播的作用沟通信息 传承文化协调关系 监视环境规范行为 生产意义(互动)特殊作用——麻醉心灵,消解烦闷等(乞讨技巧,马超事件与伊莎贝拉事件)总之,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四 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定物质,也不定能量它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我们讨论的信息是: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重要概念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07 评论(10)

偷星贼

你大几的?大一的话我有十一个关于新闻学概论的题目……
9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