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pitang
汉字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无需挥洒就是书法,无需点缀就是。。。。忘了呵呵 
学好语文 传承中国汉字文化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是一件非常引以为荣的事,尤其是擅长写书法的人,其作品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更是令别人羡慕不已。中国的唐诗宋词、书法艺术等享誉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讲究效率,电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公一体化已经基本普及。书信、便条已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替代,写日记已变为写博客,效率是提高了,用笔书写汉字的时候越来越少,或者只是书画展时单纯的欣赏。读错字、写错字或“提笔忘字”的现象很普遍,很多曾经很熟悉、很通用的汉字却变成了陌生,成人书写应用汉字的能力甚至不如在校的学生,曾有记者在街上做过调查,写十个常用的词组,写对的寥寥无几。看似就在眼前,却无从下笔,写完后对与不对,都看着似乎不太像,不单纯是尴尬,可以说很悲哀。相比较而言,网络语言却是家喻户晓,流行迅速,雷字、雷句泛滥,甚至用符号代替文字的使用。尤其是被年轻人所推崇,简便简洁,毫无语法或语言艺术,有时直接对学生有误导作用,让学生困惑,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不少的麻烦。 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汉字,是人类从懵懂走向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曾经记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变迁,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广的内涵,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对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交流和友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今,享誉世界的中国汉字文化在信息时代正面临着潜伏的危机,如何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找回汉字书写乐趣,从小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提高全民的汉字水平,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势在必行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作为小学教师而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的深刻内涵,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把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在人们享受键盘时代快捷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拿起笔练练字,培养学生对汉字对书法的兴趣爱好,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是怡情养性、休闲娱乐的健康积极的途径和方式。我觉得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上好语文课,学习语文扎实的基本功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在实践中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百词听写、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通过开展类似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性健康竞争的意识,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又检验了学生实际运用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说写普通话,创设良好说写氛围 提倡学生收看电视节目中的汉字听写比赛,如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新闻联播等益智类节目。结合普通话宣传,在全校倡议读书活动,开展读书交流会等,营造书香校园,有益于学生受到良好文化品位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
在这个电脑的普及的时代,我们多数人都会提笔忘字,汉字文明好像离我们渐渐远去,好像已经被我们忘掉,但近期的一档节目带我们重回汉字时代,感受汉字的魅力。汉字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纽带,由于汉字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五千年之久。从仓颉造字,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书、隶书、楷书……中国的文字一直延用到今天。而且今天的人们去看甲骨文时多多少少还会有一些文字可以认出,这就是汉字的活力。当其它古文字,如图章文字、楔形文字等都随着属于它文明消失之后,汉字依旧为今天的人们所用,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点。
第一篇:我爱你!汉字 汉字如同一个个淘气的小宝宝,每当我见到它们时,就会感到其乐无穷。 由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草书又到行书,这是多么美妙的演变啊!汪竹柏说得好“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 这些被囚禁再方格里的小精灵,有着独特的性格,每个小精灵,都有不同的风韵,独具自己的本领。“展”使你觉得全身轻松,而“紧”又好像不能自如。“悦”一看就心情舒畅,“伤”又如同将你千刀万剐。遇到“太阳”便能感到无穷的热力,见到“月亮”就会觉得凄凉又带着清丽的光辉。这些汉字无穷无尽的变化,让我不禁慷慨激昂,为祖先伟大的创造连声称赞!汉字的有趣还体现在写谐音上。就拿谐音歇后语说吧,虽然表面意思很普通,可含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葱和豆腐在一起,必然是有青有白,所以“一青二白”,另一个意思是,事情知道了真相,所以“一清二白”。 汉字,多么有趣啊!我要大声喊出:“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我爱你,汉字!”第二篇:汉字的灵魂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英文歌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CD盒上却满布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惊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翻开线装书本,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第三篇:小论汉字 我认为汉字最杰出的是在成语和文言文方面。 成语,含五一文,是简洁精辟的,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当然也可以是古代文人造词或从典故引申而来。比如亡羊补牢、梁上君子、刻舟求剑等十典型的典故类成语,如空空如也、临深履薄、任重道远等则是典型的造词而得的成语。 文人造成语最为频繁的时期当是春秋战国时期,比如《论语》,就是一本很好的成语手册,里面有许多非常精彩的成语,有比如《庄子》,亦有许多诸如游刃有余、庖丁解牛等非常漂亮的成语。那么为什么在当时会涌现出如此多绝妙的成语呢?这恐怕要归功于战争这东西。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兵慌马乱、战火纷飞,各诸侯国之间和平相处,搞搞贸易,玩玩经济,那恐怕中国的文字(至少成语方面)不会有如此高的造诣。正是由于战争,许多有识之士就已是到他们有活干了,于是涌现出诸子百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各派人士奔走于各国之间,努力向君主和愚民们灌输他们的思想,愚民们容易糊弄,而君主们,尤其是他们手下的爪牙心服,个个老奸巨滑,居心叵测,不讲究些技巧策略是必败无疑的。于是,各派人士不管是胡编乱造还是道听途说,搜刮来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来作为事实论据,以此来直接或间接证明他们的观点(事实证明效果非常非常的好)。于是,许许多多典故类的成语也就诞生了,至于每一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真是假,那就很难说了,但对于成语本身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文字这种东西本身就是真真假假。 至于人们流传下来的成语,则是属于“实利”的,不漂亮不精彩但很到位、很贴切,所以往往和俗语分不清楚。但又是何必呢?何必去区分成语与俗语呢?成语本身不就是变相的俗语吗? 汉字极讲究“音”“形”,成语亦是如此。比如“风驰电掣”,不但读起来如同闪电一般,而且在字形上给人一种快节奏、迅猛的感觉;又比如“魑魅魍魉”,一看这词就给人阴森森恐怖的感觉,好像感觉鬼怪结伴者过来。 关于文言文,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最为辉煌的成就了。在我看来,从文言文到简体中文,可以以算是一种极大的退步(虽然我不太爱做文言文的练习)。还是说《论语》,有人说半本《论语》可以治天下,那是对的。《论语》字数并不多,半本更少,却蕴含着无穷的道理,这岂是现代书可以做到?又比如唐诗宋词,好的诗词,随手钠一片,就可以将其扩展成洋洋洒洒的一篇美文,然诗词只需寥寥数语,所以说诗词是艺术的结晶是毫不夸张的。二现代诗,不仅长而且啰嗦,意境不美,内涵俗套,往往着两三行就看不下去,故好诗不多,雅诗难觅。 文言文的优点不仅在于其极为精辟、极为简洁,而且在于其极有书卷味,可谓读之甚爽、甚爽。 文言文的精辟是登峰造极的。故绝大部分成语都出自文言文,至于为何古代文人骚客都如此惜墨如金,我猜测是由于科举制度。因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字的发展方向。而儒学经义恰好绝大部分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精品,当时为了讲学,为了游说,不得不把语言简化简化再简化,毕竟愚民和奸臣们不会浪费时间在听你滔滔不绝当中。所以,就得到登峰造极的文言文并一再流传。 文言文是极有“味”的,这个“味”即书卷味,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几年前,马悦然写过一篇随笔《巨人都到哪里去了》。巨人都到哪里去了?自从巨人赵元任去世后,哪里去找第二个用文言文上课的人?这个瑞典人已经意识到汉字文化的衰退。 想象文言文中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不得不对古代文人的学识而惊叹。这么多的作文应该够你抄的吧!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你应该学会东拼西凑!这才叫本事!